顯示具有 【印度】我的寶萊情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印度】我的寶萊情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我們從沒錯過靜好歲月


你說,兩個相似的人能夠憑藉著本能找到彼此,即使是走在熙來人往的街頭上,和多少人擦身而過,摩頂放踵,不小心踩著對方的鞋帶,或是兩相輕輕撞著了,也或許曾經雙眼相對,左走右走,停在同一個紅綠燈口,坐在同一間餐廳同一個位置點同一份餐點,那些蛛絲馬跡的累積,是怎樣才會讓兩個人彼此遇著呢?

但是就是遇著了你了,一個艷陽高照的早晨,你穿著一身火紅,紅紅火火的在公車站牌前翹首期待,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螓首蛾眉,你緩緩的從公車的門口拾級而上,舉首措步迅速往車內掃一眼,見著坐在最前方的我,說:「我可以坐在這邊嗎?」

於是,我們以人言微輕不足而道的對白開始,我甚至沒想過,在千里長征的印度旅,我始終惦記著臨行前你給我的那幅white tara小卡,緊貼在印有甘地紙幣與牛皮褐色小包間,散發著慈祥光明平靜光輝,就這樣保佑著我們旅途的順順遂遂,也要順順遂遂找到那說不盡緣起緣滅的淵遠緣由唐卡。總算菩薩保佑,我緊抱著這份和你與西藏繫著的緣份,即使錯過了大山大水,懷中的唐卡總是要取給你的,我想起在海拔4000多的列城和藏人朋友同看的80年西遊記,那幕正是唐僧懷抱著取之不易的西經與徒孫歸行,或許唐卡並無費盡我千辛萬苦,也無上刀山入油鍋,更無生存懸一線之風險,但叨念的,也是一塊心頭肉了。

我謹以這舉手之措來表達那份不言自明的默契,就在我們那樣相似背景下望穿秋水,總會有這麼的一個人,你遇到了便知曉了,正如起初那樣的有默契,選了臨座的位置,用同樣的口氣與嘴型,道聲好。

【印度再續】那一夜在機場


那天我穿著桃紅色的外衣,左手拉著粉紅色的登機箱,右臂扛著印有俄羅斯娃娃的土耳其藍行李袋,脖子掛著剛買的Canon單眼,雙眼倒也沒閒著,從踏出機場大廳的那刻,便在擠滿了穿著黑色白色上衣黝黑印度人中,引頸盼望。他說他一眼就看到我在來去的人群中被簇擁地出來,毫不費工夫,從百米遠處直喊我的名字,響亮而輕脆,那特有的咬字與發音咀嚼了好些個月的想念,天外飛來一響,在喧雜的機場大廳,僅能入耳的,也正是這無獨有偶的兩個單音,響亮而輕脆!

然後,是個扎實的大擁抱。

一直覺得擁抱是件很棒的事情,喜歡擁抱,也閱人擁抱,在保守的北印度裡,就是有這麼一點打破規矩的方寸間,即使是在40度高溫的德里夜晚,摩頂放踵的是汗如雨下的黏膩與濕溽,或許不記得那一字一言望聞問切的珠璣字句,也忘了曾說過的叨叨絮絮隻字片語,兩造靈魂透過這樣靜默的形式短暫交會作用,相見時難別亦難,但就這麼容易地終結在這擁抱上,在這紛至沓來的機場裡,遍地開花。

於是,此次瘋癲北印度旅便以這樣的擁抱開始。



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印度首行】高山上的香蕉蛋糕


香蕉是世上最古老的水果。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了,一般常見的有黃、綠,偶見紅、紫、褐等色。鮮吃、烹調(煎煮炒炸兼可,如炸香蕉)、蕉飯、曬製乾果、脫水、研碎泡茶、作湯、作酒,雖說方法千百種,但最方便的還是直當水果吃,即使種類有大蕉、牛奶蕉、皇帝蕉、芭蕉等,只有香蕉最是美味。

而視蕉如命的我,只能忍受香蕉新鮮剝皮鮮肉入口,切塊成甜點冰品配角,不行;打成泥攪和著牛奶,不行;不小心撞腳軟爛缺角,不行,遑論加油添醋下油鍋炒炸了。總之,我愛香蕉,但僅能是冰清玉潔的香蕉,任何烹調加料都玷汙了它天生的美味。

沒料到這一龜毛堅持,在印度達蘭薩拉的山頭上破了功。

那天晴空萬里,頂頭上的豔陽吹散了冷冽的北風,我還記得天空很藍很藍,又是哼著高山青,這首老少咸宜,國內外咸宜的歌謠,路途很遙遠,不曉得唱了多少遍,哼哼唱唱的,腳步是輕快的換移著。

在達蘭薩拉認識的師父領著我們一行人從市中心往雪山的方向前進,原本比鄰而居的房子錯落在路的兩旁,有紅、靛青、土耳其藍等色,偶有未融的雪喪氣的堆在一邊,春天未到,達蘭薩拉的色彩繽紛,一年四季都有春意。

漸漸的,屋與屋之間越來越遠,而行路人也越見越少,我們開始往上走,沿著說不清是路還是田的區域走著。山上的路本是如此,領隊人踩踏而過,草木傾倒,後人乘涼沿著前頭人的步伐重複踩踏,於是,路就這麼出來了。和海相比,我的確是山的孩子,沿途和師父聊聊這些離家好遠藏人孩子們的故事,或是談談在這達蘭薩拉小聚落的趣聞,能一心多用,眼見八方,耳朵聽著話,嘴巴唱著歌,雙眼環視遠方雪山或是近處美景,腳步換移,一會跳著這顆大石,一會越過這片泥地,倒是把後頭緊追不上的夥伴們落下了。



沿途是山村風情,偶有見著趕著驢群的印度人吆喝著趕路,一月雪融時,路上些許泥濘,善於行走在顛簸山路的驢子,也會不小心滑了跤,陀在背上的行囊微微滑落,直叫著趕驢人驚慌失措。而一間間錯置在梯田平地處的土房子,從半掩的門扉瞧見庭院曬著剛洗好的被單與衣服,風一吹過,與五彩經幡同起同落,好一幅田園風景。師父說,春天的時候,這一片一片類似梯田的土地上會開滿的油菜花,遠方的雪山是終年不融雪,白色的山頭伴隨著鮮黃的油菜花,春暖花開,在小學校裡的藏人小朋友們會來這邊放放風箏、踢踢足球,即使無事好動,曬曬太陽也是好的。我想像著墨著那些小孩們在開滿黃花的土地上奔跑,春暖花開,和我們台灣的「走春」倒有點異曲同工之妙。

走了好些會,若無人領著來,到是容易錯過這小屋,更是容易錯過這能媲美連鎖知名糕點店的香蕉蛋糕了。


「這應該是人家家裡吧?!」橫看豎看都無法理解這間住家裡頭,有流傳江湖的美味香蕉蛋糕,我們坐在類似私人住宅的庭院中,見不著店小二,倒是有兩個深邃臉孔的孩子坐在角落曬著太陽,直往我們猛瞧。

師父問我們要點哪些口味的蛋糕,二話不說手指著巧克力,露出燦爛的微笑說:「其他我沒有意見」。師父說,來到這兒,怎能不點香蕉蛋糕,我的天呀~香蕉蛋糕,不由分說的把我那詭異的香蕉癖好搬出來長篇大論一番,但師父動之以情,加上都人在遠方了,哪管得在台灣的原理原則,硬著頭皮只好點頭說好。


不一會兒蛋糕端上桌,巧克力黑的黑,香蕉蛋糕軟的軟,均是用料不眨眼的扎實,上頭的餡料壓著下頭的餡料,洩氣趴倒在盤子上,看起來貌不驚人,從蛋糕邊邊挖了嚐一口,果真!不能以貌取蛋糕!!

隔了好些日子回想了,對喜愛的巧克力口味蛋糕無半點印象,甚至連見了圖翻翻記事,腦袋空空,無甚好說,倒是對香蕉蛋糕意猶未盡,看著照片都仍能惦記那香醇厚實的滋味,派皮香軟厚薄適中,包裹著濃厚的香蕉尼,咬下一口,爆漿兩字難以形容那扎實的口感,濃郁濕軟的餡料和乾硬香脆的派皮和在一起,看來掌廚的人用心實在,用料不計成本,香氣從中層包夾的餡料中撲鼻而來,配著甫剛迷上的蜂蜜檸檬薑茶,甜而不膩,恰到好處。尤其以我們行走不知多久時的路人,這上頭明白著「高熱量」的香蕉蛋糕,卻一點都不忌口了。

那是我們待在達蘭薩拉的最後一天,而意猶未盡的香蕉蛋糕,就在我將要離開這小店前,匆匆在點了一份外帶,爾後便在12個小時的車程上,泛著想念的淚光,餓肚囫圇吞下這讓我打破原則的回憶了。


2012年5月4日 星期五

【說書人】慢行。不丹:走進幸福密境,關於愛與慈悲的旅行 - 葉孝忠 (2012)



或許我一直在尋找的,就是那塊最純淨的理想國境。

一月的印度行對我影響甚深,影響我的或有些許的印度文化或熱情的當地人,但最深遠的,絕對是在達蘭薩拉(Dharamsala)遇到的所有流亡藏人。

而我在本書,也看到了那些擁有純淨靈魂的藏人身影。

本書的封面設計即告訴了我們,國教為藏傳佛教的不丹,到處都能看見寫著經文的五彩經幡飄揚,隨著風搖曳一次,就能將祝福上達天聽,傳達給遠方思念的人。在這樣一個被賦予「幸福」代名詞的國度,溫柔純樸地真情流露,從一張張照片中瞧見那不被汙染的雙眼和靈魂深處,我能深深感受到這個藏匿在鬱鬱菁菁山谷裡的「雷龍王國」,是怎麼保有他們的「幸福」。

不丹和自然和平共處,在這個低度開發的國家,英明的國王用「幸福指數」來衡量國人的快樂與不快樂,這種非流於形式的普查下,走在我們很前頭的不丹人告訴我們,快樂與不快樂,是來自於選擇的結果,而非庸庸碌碌的追逐物質生活下的產物,更不是隨機降臨在誰的身上,或是伴隨於名利後的附屬品。我們生活在更先進更文明的資本社會下,發明了更快的移動方式,更有效率的處理文書科技,節約了更多時間,卻又壓擠著節約後的時間忙碌,我們從不是時間的管理人,而是狠狠的被時間奴役著,趕在死線前的最後一刻衝刺,急促的呼吸讓我們誤以為還正常的活著,正如倒數秒數的小綠人號誌,不斷提醒著我們加快腳步,這些看似了不起的發明,倒有點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活著的姿態,應該要如不丹人,或我所認識的藏人朋友們般地優雅從容,從呼吸吐納中,用心去感受活著的每一刻當下。從本書的第一頁起,甚至從您拾起書本觸及那用再生紙印刷的第一印象,作者從蛛絲馬跡的小細節中,傳達不丹謙卑地與自然共處的人生觀,這些毫無矯飾的用心和由文字傾瀉而下的情感,自然而然的,我們也許能找到自己幸福的出路了。






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印度首行】我的印度Local團體一日遊(4)



印象派將光影與時空的流動描繪在同一件作品上,對喜愛攝影喜愛旅遊的我,每一刻每一秒從觀景窗看出的世界,都是無與倫比的美麗,即使這美麗的地方我駐足有好幾日子之久,每分每秒都藏乎著驚奇,正等待著被找尋。


於我而言,日落後的印度,即使基礎建設落後,幾乎都要摸黑著前進的夜晚,在稀稀落落的燈光下,藏著的美麗更是令人驚艷。


旅行團在夜裡仍是持續著,車子駛離阿格拉之後,高速行駛在沒有路燈的路上,我僅能從往來的車頭燈瞧見迷濛在煙塵中的人與景,有好幾次,人車相聚不到兩米的擦身而過,都不禁為彼此捏把冷汗。


居然還有蒙面騎士!


牛在寒冷的冬夜,也是簇擁著休息。


即使如此,這個充滿異國風情的地方,還真是讓我著了魔。


原以為結束了白天景點,即要又坐上6-8小時的車程打道回新德里,但怎知,驚奇連連的印度Local旅行團總是在我意想不到的時間點,停留在一個看似廢墟實是大有來頭的文化勝地。而印度的文化,總是和宗教脫離不了關係,在糊里糊塗之間,我們摸黑前進到了一個印度教聖地。


印度教將神明造像彩繪成納美人般的藍色,斜眼上鉤的臉龐端坐著各式姿勢,時而袒胸露乳,時而擺弄著手腳四肢軀幹呈其特姿勢,或坐或臥或躺或仰,或一人或兩人或眾人,眾神相皆杏眼大嘴,直瞪著你卑躬屈膝。

我們被領著進入一個神祕的殿堂,殿堂之外,漆黑的街道上偶有三五人群聚燒火取暖,微弱的光火呼應著殿堂前祈福的油燈火燭,神聖卻又帶點詭譎;而殿堂內,仍是需脫鞋入內,我們一行人領著澆了水的菊花花圈魚貫而入,走入寫滿經文與地名的白色大理石的正殿,朝著一個白紗覆蓋的門面席地而坐。旅行團內有位從巴基斯坦來的女人特別照顧我,她帶著我緩緩走向隊伍的前方,導遊說著我聽不懂的印度話,女人倒是很熱切的逐字逐句翻譯,多虧了她,我才理解這有點「傳教」意味的行程,等等是需要大夥兒「奉獻」的。

pray

在靜默中祝禱



只可惜大部分有特色的勝地,總是被告知禁止攝影,不然總想和大家分享,原來全世界都一般,許多花石草木鳥,長相奇特又最好足具長壽奇易特質的,總能讓人膜拜祈福。聖殿外的一棵大樹下有個畸形巨大突起,橫豎端看都像男孩的某個器官,瞧見大夥們爭先搶後伸出右手摸上著三把,祈求身體健康國泰民安的,原來祈求平安,也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呢。



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印度首行】我的印度Local團體一日遊(3)

pilgrimage


這大概是此次印度行最像旅行團的一個行程了,但是仍是名為「脫團遊之泰姬瑪哈陵」。

或許是遊歷不夠,對於知名景點必須要「差別取價」還真是讓我心驚了,720盧比VS 20盧比,突然覺得咱們國家對旅客還真是「佛心來的」。



印度男女地位相差懸殊,連入口也是男女有別,男女的分際是保守的,但相對於電視上電影或MV那些袒胸露乳火辣養眼保證NCC列管的畫面,實是難理解印度矛盾的性別觀。



泰姬瑪哈陵(Taj Mahal)可說等同於印度的圖騰,如果有哪齣電影情節涉及到全世界的災難或是場景,來個隕石群、外星人、飛彈甚麼的砸毀名勝,香港的中銀大樓、紐約帝國大廈、法國中央車站、澳洲雪梨歌劇院等各國地標必在神奇的外力下摧枯拉朽,想當然,要在印度掀起甚麼大毀滅,瞄準的即為泰姬瑪哈陵了。(近期摧毀世界的電影請見超級戰艦復仇者聯盟)

這座讓世人見證帝王情愛代價的堡壘,從17世紀就矗立於此,此墓主(應該能這麼稱呼吧) ─亞珠曼德,為印度蒙兀兒帝國某位國王的第20位妻子,入宮19年,總共育有14子嗣,這位多產的王妃最後死於難產,實在很難想像,這女人的肚子在這19年內都不怎麼休息,辛苦了大半輩子為國王留個千秋萬歲的後代,要求死後葬在傾城傾國的華麗陵寢,應該不為過吧。

而這座華麗陵寢,還可真是「傾城傾國」。

泰姬瑪哈陵所貲不斐,建材與鑲嵌於上的寶石來自於亞洲各國,中國、西藏、阿富汗、阿拉伯等,耗費的人力物力僅略輸秦王,折騰的不僅是苦民老百姓,受虐的還有上千頭駝著白色大理石的象群,為時22年,只為了一位多情國王兌現多產王妃死前的承諾。(泰姬遺願:不得再娶、葬在華墓、視子如命、每逢忌日倍思親)




多少席地而坐的遊客們,曬著北印度暖和的太陽,享受愜意人生的當下。


來此必看一絕,仰望著由下而上等同視覺大小的印文石刻。


不解風情如我,見著如此多從世界各國前來朝聖的遊民,進了大殿要拖鞋脫襪,滿室各國腳底「芬芳」,「餘韻」繚繞在棺木之上,我在大殿裡被遊客繞著棺木簇擁著前進,仰之彌高,念茲在茲,不禁心想,即使這王妃躺在珠寶鑲滿的無價陵寢,但必須忍受著上百年無法消散的混雜濕褥汗味與腳氣,這莫非是國王為受盡四個承諾折磨所開之玩笑?!



正殿前常見散落四處的各式鞋款,來到這兒必須要有人看管著鞋,聽說高級鞋款經常被掉包。


大理石地板即使在一天的烈日照射下,仍冰冷地令我驚呼。


哀呀,請原諒我這膚淺的旅人,對這「到此一遊」的地標旅遊無甚好感,無法忍受鮑魚之肆的虐待,僅能匆匆一窺這宛若童話情節的后妃棺木,願她安息。








這些無法歸類的在此篇的某一段落,就姑且放置在文末的番外小啟吧。
====================================================================

《番外小啟之一》


這兩個印度電子科技宅男(因為他們有遞名片給我)在我一踏進大門就抓著我不放,要我幫他們在泰姬瑪哈陵每個角度都來上一張照片,爾後還抓著同行的朋友一同猛拍照,聽說印度人特別好()色,和一堆姑娘們索取合照只是為了和同伴炫耀炫耀,想想,要是現在有個傢伙在地球的某一端指著我的照片品頭論足,也還真是有趣的經驗(難怪我最近耳朵奇癢無比~)。



《番外小啟之二》


在泰姬瑪哈陵入口處有好些猴子「猴」視眈眈,心想我又沒拿食物走在路上,還是牠們覺得我這台灣半熟女肉分外可口?

爾後被同行的Alu提醒,這些猴群猛盯著我手上提著大大M(麥當勞)紙袋,莫非印度猴子已聰明到從紙袋辨識這是好吃速食點心?



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印度首行】我的印度Local團體一日遊(2)


雖說我不按牌理出牌的行徑總讓身邊親友頭痛不已,但這大肚男旅行社老闆才真令人招架不住。原本說好的三小時到阿格拉,隨著臀下的座墊發熱程度,肝火的熱度隨之上升,都過了午時了,我還被困在這巴士上,既來之則安之,也只能舉起相機拍拍路人、拍拍乘客解悶。


午後,到了阿格拉的紅堡,同行的Gopal說想見他許久不見姐姐Gita,正在泰姬瑪哈陵附近,我們問了問導遊遊覽車的走的路線與行程,打算脫隊自由行(真是到哪都要自由行),待到最後的泰姬瑪哈陵再和大夥兒集合。


於是,蔡姥姥大鬧印度五星級飯店的行程就這樣展開了。


在印度,坐上嘟嘟車之前一定要殺價一番,雖然我一直不太理解殺價的藝術,從一折喊起?做生意的也是辛苦人,您敢殺我都不敢付了,你情我願的,六折、七折總是說的過去,願者成交。


風塵僕僕的來到了五星級Villa門口(印度路況之糟,早已滿臉風塵),不愧對五星級這稱號,果真戒備森嚴,一群不像是預約旅客的我們,連大門邁一步都不可,馬上被拒於千里之外,都打老遠跑來了,怎能鎩羽而歸,正路不行,旁門左道可多著呢!嘟嘟車的老闆果真是老江湖,看我們不得其門而入,再問問我們要不要跳上車往後門前去。


果真,只見後門開著小縫,一個大鬍子印度伯伯要我們換上證件,在換件等待的過程中,只見其他的印度侍者都瞪大著眼往我們瞧,對上眼的,馬上給您一個熱切的微笑,殺死人不償命呀。

(photo by Alu)

但真正笑起來天下無敵的,便是這位來迎接我們的女侍了,她可真算是我在印度看到數一數二的大美人了,雖說「美」這回事就像藝術一樣,自由心證,要有個標準在也是有人用數學程式推算出人臉黃金比例身材黃金比例甚麼的(我甚至無法理解算出這比例到底是為何),但賞心悅目,看的舒服,進而流連忘返的,自然就能被劃為「美人」。咱四人成虎,看到美人怎能不把握機會,便撲上前去討個人照、討合照、討獨照,這便是所謂「流連忘返」了。



眼見四下無大人甚至無客人,Gita領著我們四人在五星級Villa左看右晃,一會游泳池畔,一會小花園,我們在這兒瘋狂的左拍右拍,嬉鬧的不亦樂乎,但這也太奇特,牆裡牆外果真是兩個世界,眼見這裡頭乾淨的像是一草一葉一花朵都像是被擦拭過的,似乎牆外到處惹塵埃的風景,果像是平行世界。


一群瘋子在草地上打滾


 Gopal和姐姐Gita的嬉戲

偷摘果子吃~~結果超酸的啦!!


貪吃如我,怎能錯過入五星級Villa廚房的好機會,一推開廚房大門,只見許多身高挺拔長相端正的廚師正在忙進忙出,真是不剛好,結束的午餐時間,伙食都端出賞給客人吃了,哪能解我口腹之慾。語言雖然不通,表情卻無法騙人的呀,大廚瞧我們一行人眼神露出飢餓的光芒,直瞪著鐵鍋猛瞧,二話不說,端出一盆剛出爐的甜點,金黃色的糕點閃著發光的蜜汁,頓時香氣四溢,貪吃鬼如我立馬見獵心喜,有如日本武士拔刀,猛然就是往金黃色的糕點掘一把,天呀~有如食神裡頭的薛家燕,味蕾在蜜汁上翻驣,質地帶點粉質,卻又被蜜糖包覆著,令人滿足的口感,讓人無法迅速判斷,就糊里糊塗滑落到腹中,但嘴裡還留著餘味,唇齒留香,拖著糖帶水,讓人意猶未盡。無奈這也是招待客人的點心,咱來者雖是客,卻非付錢入住的客,一人一口,淺嘗即止。

挺拔的廚師們


 超級可愛的大廚大叔

整個就是貪吃樣呀我(photo by zopa) 


 哀呀呀~都忘了是來這兒作國民外交的,瞧我還大言不慚說我是台灣人,歡迎來台灣玩,該不會他們心想,台灣大概是鬧飢荒,怎麼來這兒的女孩都這麼飢餓呢?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印度首行】我的印度Local團體一日遊(1)




那天是誤打誤撞上了印度當地的旅遊團的。

當天清晨起了個大早,最早一班從新德里往泰姬瑪哈陵所在的阿格拉,是早上約五點半,天空未發白,車站早已車水馬龍,嘟嘟車和許多車子的喇叭嗚嗚響,車站門口擠滿了排隊進站的旅客,分不清哪頭才是落腳處。風揚起灰塵,伴隨著早晨的霧氣和流浪漢為取暖燃燒牛糞的煙塵,在沒有路燈的景況下,新德里車站彷彿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由於人生地不熟的,初來乍到,新朋友Gopal當著我們的嚮導,在印度雖說人人可說一口流利英文,但那濃厚的鄉音實在是無法理解從他們嘴中說出口的隻字片語,但至少我能清楚明白Gopal這個印度與藏人混血的孩子所表達的一切。

「靠你了,新朋友Gopal!」

到底只是個孩子,Gopal在車站衝進衝出,我們看著這個小不點孩子和這些印度大人交涉著,這個大人表示,他能幫我們買到車票,只要跟著他走就是了。於是,在還搞不清楚情況下,我們一行人便跟著這個印度大人走離車站大廳,恍惚中,完全無法理解買車票不在車站買,那這印度大人到底賣啥名堂?


賣名堂沒有, 旅行團倒是真的。我們被這印度大人帶到一個小店裡,旅行社的老闆挺著肥肚在辦公桌前嚷嚷著:「不可能買到車票,只有搭我們車才可以到阿格拉,1000盧比,很便宜,和火車一樣快,八點就到,要快要,不要,拉倒。」

牆上的鐘聲噹噹響,早上六點了,腦袋裡閃過,怎麼可能巴士和火車一般快,但又同時被不知哪來的刻板印象「印度火車常誤點」,台鐵不誤點就不台鐵了,況印度火車呼,坐巴士也無不可,匆匆付了帳,在旁邊早市買杯奶茶,等著我的六點半阿格拉巴士行啦。


怎知,半夢半醒左搖右晃,到了阿格拉已經是下午一點了!!







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印度首行】任何時候都可以講안녕하세요 (an-neon-ha-se-yo / 你好)




不知道是哪一集的小丸子裡頭說道,「任何時候都可以講おはよう(o-ha-yo-u)」,而在德里,甚至是Dharamsala,則是任何時候都聽得到「안녕하세요 (an-neon-ha-se-yo)」,以至於我在那裡待了十天,還學不會印度的「你好」究竟如何說。

或許是國家特性還是小販特性,走在印度的街頭,每個攤販的小老闆都會大聲吆喝著和您打聲招呼,一條街短短50公尺,左邊一下你好,右邊一下哈囉,然後再使出一個所向披靡的殺手鐧微笑,來來來,歡迎歡迎,歡迎您上門光顧。在印度的那些日子裡,常常是無所事事的在街頭晃呀晃的,打從一出旅社的大門開始,招呼聲便此起彼落,從路頭打招呼到巷尾,備感「里長級」禮遇,只不過這些你好或是哈囉都是韓語,但民族性使然,若是被叫成Korean或是聽到半點韓語招呼,總是以「No」回應之,因此,一條路從頭走到尾,我也是左邊一下「No」,右邊一下「No」,除非遇到識相者說聲「你好」或是「こんにちは(kon-ni-chi-wa)」才有讓我駐足半宿。


韓國人超愛這種刺青,路上的小販都車水馬龍的,擠滿了排隊的韓國人。

連小腿都刺上了,有沒有這麼愛呀。

 印度人學韓語正夯喔。(但是我還是愛難愛上這種長相奇怪的字呀)


真不知曾何時開始,韓國人的蹤跡遍天下,走在印度的街頭,招牌或是價目表除了印度文英文之外,連韓文都存在了,莫怪乎韓國人一天到晚甚麼都是「我們的」。哀呀,看來得要靠我們這些散兵打游擊,非得逢人介紹台灣才好呢。



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印度首行】除了牛還是牛


秉持著「無所期待,便處處是驚喜」的無計畫印度行,行前作業真的是壓根子半點無作,曾聽說友人的日本東京自由行功課作的滴水不露,大費周章準備了精美PPT外加自辦的行前說明會(這簡直是旅遊界的人才),出門有這一友,還真是方便無窮。孰知,此次同行友人非但無嚴謹如前述,還真是犯傻天兵如本人之二號(聽說這樣的稱號被視為恭維呢),這一大傻一小傻的出遊,若非老天相助,說出來的奇遇記還真是令聽者捏把冷汗。

話說前頭,不想以時序寫這奇遇記,一是相隔多日,翻出的照片數千張(而且還沒開始整理),信手拈來即是回憶,就任憑今日的發思古之幽情幽到何處,自然而然,天外飛來一筆,就可又是一篇文章。再者,以時序寫文,怕是如同打怪卡關,在節骨眼裡翻攪了,枕戈待旦,絕非憂國憂民,直到天空發白海枯石爛,卡關就是卡關,過不去的文章,也決不會和自己過不去,可能就這樣又荒廢了。


in line


而今日,天外飛來「牛」的構想,或許是因為近來「圍豬救牛」、「圍雞救牛」、「圍鴨救牛」,應景充數一下,就以牛為篇章了。

印度教崇尚牛的傳統以久,視牛為聖物,從古老的吠陀時期開始,遊牧民族和以農為業的居民重度依賴牛,牛不僅提供了食品,如牛奶和各種乳製品,並為最主要的勞動力,如耕田和運輸,即使是牛的糞便也成為他們生活的必需,如用作燃料和肥料,常見印度的夜晚街頭有人焚燒著甚麼取暖,那便是牛糞了。牛與當時的人的關係延續至今,正如以農立國的我們,現在仍有許多不食牛的長輩與朋友們。

有趣的是,會被台灣人視為「聖物」的,大多具有「神性」與「稀有性」,物以稀為貴,都滿街跑著走的「聖物」,對我這井底之台灣人還真是大開眼界。



牛在印度街頭的普遍正如台灣的流浪貓狗一樣的密度,如此龐然大物逛起大街,不疾不徐,蓮花小碎步,悠然自得的步伐幾乎是人寵出來的了,過馬路不看燈(雖然也沒甚多少紅綠燈),視交通規則無睹,連人車都要讓三分。曾有一回乘著當地的觀光巴士駛在小弄中,突然急煞,然後在原地不動地幾近半小時,後頭不見前面光景的車子喇叭嗚嗚作響,也響了個兩刻鐘,坐在車上的我恍恍惚惚中搖下車窗,見我們的司機和牛一同好奇探看,好奇心可殺死我,當然也跑到巴士的前頭瞧瞧新鮮事,原來,一頭牛端正盤坐在路頭中央,後面堵車的民眾紛紛下車圍繞在牛的後頭,懇求這「土地牛」移移尊駕,行行好,千言萬語的,只差沒耳語呢喃,但就是不碰這「聖物」半分寒毛,更不用談上皮鞭棍物了。

傾刻間,不知「聖物」是否感應到了眾所盼望,「終於」緩緩悠閒的,晃著頭,屈膝,站起,晃著龐大的身軀,甩著牛尾,然後走遠去。

而非印度人的我僅能以遊客的角度來看看這異國文化的「聖物」,有時,因為實在太過氾濫了,還差點忘了離人間如此近的「聖物」就在我身邊,鬧了不少糗事。



一月的北印度是帶點寒意的,事前沒做功課的我還以為印度四季如夏,只有乾雨季的差別,帶了幾件南洋風的短褲細肩帶,禦寒的只有在當地買的大毯子大圍巾,披掛在身上,簡直有如行動棉被。如此寒冷的天,冷不防的走沒幾步路就飢腸轆轆,一天總要吃個早餐早午餐午餐下午茶晚餐消夜零食巧克力,偶有一天不按此表操課,接著的下一餐非得要點個滿漢全席不可。有次在Dharamsala的冷冽高山上走動散步,整個白天只吃了吐司夾起司,肚子時不時發出怪聲抗議,越夜越寒冷,看見牛從身旁響著鈴鐺走過,簡直是響著美味上桌的提示鈴聲叮叮響,一客行動排餐在眼前晃呀晃呀,直到地域性堅強的狗吠聲吠著牛才大夢初醒。

此時,大概是肚昏腦脹,我居然用英文翻譯著中文大聲嚷嚷”I’m so starving to eat a cow”,哇~這不說還好,一鳴驚人,在場的朋友驚慌失措的摀住我的嘴巴,左顧右盼,深怕半個印度人聽到我的肚餓宣言,看著大夥們兵荒馬亂,一時半刻還無法意會發生甚麼,爾後才恍然大悟,哀呀~在印度,話不僅不能亂說,食物也不能亂吃呀,吃「聖物」,不被鞭刑伺候也要惹上國際糾紛了。

總之,如此”cultural shock”僅出現於人與人之間,我瞧那些也在逛大街的印度狗,還不是老是追在牛的後面吠吠嚷嚷的,就好似深怕一不留神,牛糞留在自己的領地了,還免不了被同被嘲弄一般吧。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難以抗拒的咖哩料理


說到受到普羅大眾歡迎的「咖哩」,腦海裡必定會浮現出金黃色勾芡的湯汁,伴隨著切塊的紅蘿蔔、馬鈴薯、綠椰菜,或者雞肉塊牛肉塊豬肉塊,或者直接淋在酥炸香脆的炸物上,香味四溢,驚座四方,總能為之垂涎一番。

「咖哩」這項調料,源自於南亞地區,常見於印度菜、泰國菜、日本料理等,包含著薑、大蒜、楊聰、薑黃、辣椒及油等香料共同烹煮,其大多為黃色、紅色,因地域性文化與口味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以發源地的印度而言,咖哩在印度則是被廣泛的使用在各式各樣的菜肴上,會隨著搭配不同的主食而有所改變,在印度,咖哩並非為英文的curry,而是被稱為masala,指的是加了各式香料、豆類、酸奶、和印度酥油的一種醬汁,相較於我們印象中的咖哩,印度咖哩並無使用勾芡,而是較稀的口感,配合著主食米飯或是烤餅roti,無特定食譜、無固定香料組合的印度咖哩,隨著不同主廚調配有各自獨特的風格,因此強調的是在調味上的創造性。
   
相較於離台灣3千多公里遠的印度咖哩,加了濃縮果泥日本咖哩更受台灣人的喜愛,加了濃稠勾芡的果香咖哩,除了最基本淋在飯上成咖哩飯之外,還可做為拉麵或烏龍麵等麵食的湯底,或是夾在麵包做為內餡成咖哩麵包,生鮮超市可常見日式咖哩塊可做為烹飪,簡易咖哩塊方便烹煮,省去許多購買香料與調配的時間與金錢,讓咖哩在日本普及程度,可見一斑。
 
在台灣要做出一道咖哩料理,無非在市場或是超市購買咖哩塊,隨著個人口味與喜好的不同,類似燉煮的方式做出特調醬汁。相較於咖哩塊必須先將水滾開再丟入的簡易方式,咖哩粉則是需先經過均衡乾炒加熱約略三分鐘的步驟,接著再把白水加入,滾開後,不論式咖哩塊或是咖哩粉的料理方式,其所加入的菜餚與食材各憑所好,但需注意的是,咖哩粉有些並無參入使之濃稠的特製粉末,若您喜愛勾芡濃稠感,則需再加入太白粉勾芡之。
 
直至水二度滾開後,金黃光澤的咖哩便能上桌,不論是飯麵麵包等主食,皆可供您朵頤飽餐一頓。但可別忘了,小心飯後唇齒留香,金黃的湯汁沾惹在您的口舌之間,讓人無法不直視注目呢。

【印度首行】是怎麼開始的




似乎該是要對一個月前的印度行寫些甚麼交代些甚麼,雙手在鍵盤上敲敲打打,想說的話很多,卻又骨鲠在喉,萬事起頭難,連篇文章的起頭也難,打了又刪,刪了又打,一時半刻,丟三落四,仍隻字未提。

「為何要去印度呢?」、「蛤~印度!很危險吧」、「過年沒在家陪爸媽,好不孝喔!」

不論是打從買了機票的那一刻起,抑或是行前的叨叨絮絮,甚至已經回來了不知度過幾個白晝夜晚,不知該如何開始話頭的,總是不免拿印度行來說嘴一番,好似去了千百回,但叨絮的總是那能來說嘴的片段,說出口的回憶傾倒了幾次,倒也分不清哪些人聽過了哪些事了。

一位被我稱為奇人異事的好友久旅印度,每每看見在臉書塗鴉牆上那長髮在藍天飄逸的照片,除了婀娜多姿的各式照相姿勢外,背景不外乎是青綠的大草原或具大漠風采的建築物,高山襯著藍天,西藏的七色彩旗在瞬間的定格,感覺風吹過能聞到青綠色和正藍色的味道。James Hilton的香格里拉大概就是如此(實際去過Dharamsala證明,真的是如此),不願僅能在聚會時想像從他口中的印度模樣,非得要親眼見識不可。

於是乎,一個毫無計畫的印度行就這樣開始了。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