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說書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說書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5月4日 星期五

【說書人】慢行。不丹:走進幸福密境,關於愛與慈悲的旅行 - 葉孝忠 (2012)



或許我一直在尋找的,就是那塊最純淨的理想國境。

一月的印度行對我影響甚深,影響我的或有些許的印度文化或熱情的當地人,但最深遠的,絕對是在達蘭薩拉(Dharamsala)遇到的所有流亡藏人。

而我在本書,也看到了那些擁有純淨靈魂的藏人身影。

本書的封面設計即告訴了我們,國教為藏傳佛教的不丹,到處都能看見寫著經文的五彩經幡飄揚,隨著風搖曳一次,就能將祝福上達天聽,傳達給遠方思念的人。在這樣一個被賦予「幸福」代名詞的國度,溫柔純樸地真情流露,從一張張照片中瞧見那不被汙染的雙眼和靈魂深處,我能深深感受到這個藏匿在鬱鬱菁菁山谷裡的「雷龍王國」,是怎麼保有他們的「幸福」。

不丹和自然和平共處,在這個低度開發的國家,英明的國王用「幸福指數」來衡量國人的快樂與不快樂,這種非流於形式的普查下,走在我們很前頭的不丹人告訴我們,快樂與不快樂,是來自於選擇的結果,而非庸庸碌碌的追逐物質生活下的產物,更不是隨機降臨在誰的身上,或是伴隨於名利後的附屬品。我們生活在更先進更文明的資本社會下,發明了更快的移動方式,更有效率的處理文書科技,節約了更多時間,卻又壓擠著節約後的時間忙碌,我們從不是時間的管理人,而是狠狠的被時間奴役著,趕在死線前的最後一刻衝刺,急促的呼吸讓我們誤以為還正常的活著,正如倒數秒數的小綠人號誌,不斷提醒著我們加快腳步,這些看似了不起的發明,倒有點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活著的姿態,應該要如不丹人,或我所認識的藏人朋友們般地優雅從容,從呼吸吐納中,用心去感受活著的每一刻當下。從本書的第一頁起,甚至從您拾起書本觸及那用再生紙印刷的第一印象,作者從蛛絲馬跡的小細節中,傳達不丹謙卑地與自然共處的人生觀,這些毫無矯飾的用心和由文字傾瀉而下的情感,自然而然的,我們也許能找到自己幸福的出路了。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說書人】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 - Barbara Demick (2012)


正逢金日成百歲冥誕,北韓最近熙熙攘攘的,一會是失敗的火箭,一會是威嚇的核彈,搞的一場比重慶大戲還有看頭的人民大會堂閱兵,齊頭的步伐和最新型的導彈排場,全球都在觀看,這一場場可笑又可悲的劇碼。

這一系列的新聞報導中,吸引我的不是新領導人這個年輕小夥子挺著肥肚搖頭晃腦的念稿,更不是那些炫耀武力強大的畫面,或是兩尊如101般有看頭的大銅像,當攝影鏡頭拉到遠方,我看見這閱兵廣場的後頭有著闢美香港大樓的天際線,一棟棟新穎藍色的建築平地起,在廣場的遠端突兀出現,這絕非海市蜃樓,平壤的現代化與時俱進?

但這只不過是另一個精心設計的騙局。

在資本主義的襲捲下,北韓這個共產的國家可說是稀有動物,東西德合併、古巴和中國也不得不向錢看齊,居然能有個喬治歐威爾1984的國度存活在21世紀中,拒網際網路於千里之外,沒有全球化品牌的進駐,家家戶戶必有雙金照(金日成、金正日,或許過不久也有金正恩),社會階級有如銅牆鐵壁不可撼動,路不拾遺(因為窮到沒東西可遺落),夜不閉戶(家裡也無甚可偷),飢荒的嚴重程度絕非如我們想像的簡單。在北韓一手遮天下,這場大饑荒仍是蔓延著,對照著南韓歌舞昇平不夜城的景況,北韓的慘澹無光真令人唏噓。

本書的封面設計大有文章,很欣賞如此用心的書封。


我們真幸福!在一個毫無自由與人權可言的國度裡,他們的統治者是這麼告訴子民的。在北韓,領導者的威嚴與崇拜,是建立在洗腦式的教育體制和媒體宣傳,日以繼夜的放送者領導的偉大、領導的神蹟、領導的英明,即使餐餐無著落,飢不擇食,啃著玉米梗和樹皮,作了工入了黨當個好良民,也要惦念著領導─我們的父親,是多愛我們。(這不禁讓我想起近來的「現在不苦,以後更苦」的荒唐言論)

在這樣的一個高壓統治毫無希望的城市裡,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小人物在毫無道理可言的體制下掙扎著,或許家道中落淪為需偷拐搶騙的的流浪燕子,或許在月黑風高的夜晚涉水行險的投奔自由,而或許,在每個人的夢鄉中殘留著更多的理智,咒罵那平日無法說出口的怨言,從這些「脫北者」(脫離北韓之人)的故事裡,反射的是我們的自由與幸福,「我們真幸福」,不僅是對北韓人的反諷,更多的是生活在這自由與民主國度裡,予我們的反思。

錯誤的政策不可怕,可怕的是持續的執行這錯誤的政策。我們僅能在北韓允許的放送下看到平壤「示範都市」一隅,全世界都能理解這欲蓋彌彰的真相,而唯有北韓領導階級仍自欺欺人,掩耳盜鈴,繼續經營著這21世紀碩果僅存的共產大業。




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說書人】誰搬走我的乳酪 - Spencer Johnson (2005)

應公司要求的讀書心得。
------------------------------------------------------------------------------------

這是一本關於改變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翁有四個,正如本書的後記所言,每個人都能在這四個主人翁身上或多或少找到自己或是別人的影子,在追求不同的乳酪中,可能個別或者同時具有好鼻鼠、飛腿鼠、哈哈、猶豫的狀態,每每在面對改變的情況中,這些腳色或多或少正如天使或惡魔,在腦海中激辯著,有時是毫無設想的單純天使獲勝,簡單義無反顧地跟隨著環境變動調適自己,但有時就是會一不小心掉入猶豫的惡魔框架中,用盡各種能分析的方法和經驗,對現有狀況的分析解剖,在舊有的窠臼中久久無法自拔,最後在失去乳酪的困窘上迷失,連能改變的能力都忘了使用。

尤其如果是身邊環繞的人都為猶豫這類型傢伙的狀況下,同儕壓力迫使調適改變的聲音更無法發出。

人總是喜歡待在舒適圈中生存著,在這樣的找到舒適圈前,我們可能在各種難堪的狀態下跌跌撞撞,跌倒爾後爬起,有時甚至努力但徒勞無功,付出但沒有收穫,如此才好不容易得來的舒適圈,讓我們能在尋找的過程中所受的傷療癒,漸漸地在舒適圈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我們能夠很舒服的待在這樣的體制下大顯身手,或許是擁有自己的一番地位,備受尊敬與愛戴,甚至能呼風喚雨,直到舒適圈中的乳酪被消耗殆盡的一天。

是否是這樣的舒適讓我們忘卻了原本生存的本能?為何原先驅使我們改變行為的主因反成為抗拒改變的緣由?

書中的寓言告訴我們,時間的緩慢推移致使我們無法覺察改變,而太過於舒適的生活導致我們懼怕喪失現狀的安好而排斥改變。筆者認為,前者的理由可概括為不夠專注,後者則是會演成恐懼於恐懼本身。

「專注」,其實是一件極其單純的事情,它能驅動如好鼻鼠與飛毛鼠對於追求乳酪的執著,一心一意致使乳酪這目標即早達成,讓事情成就得更有效率、有效果。或者,「專注」讓我們容易覺察環境的改變,及早發現乳酪的逐日遞減與變質,正因為我們專注,所以不錯過任何擾動,一分一秒,只為此事而生。

換言之,正如前言所述,同儕的壓力讓調適改變的聲音無法發出,因大部分的人視改變為大敵,一但改變,群體動力與關係會跟著變化,讓人無法預期的狀態會導致人心的不安,有太多的理由與藉口會從多方侵入正想改變的「哈哈」之輩,驅使「哈哈」平復成「猶豫」,鶴立於雞群的下場會被逐出於群體之外,這是任何待在舒適圈內的人不樂見的。

然而,「專注」會讓我們排除這些所謂的「靡靡之音」,充耳不聞這類的流言蜚語,以至於更能放入更多的心力再追求另一個乳酪,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更能提起精神在追求下一塊乳酪的過程中,對任何的困境一笑置之,也正因為「專注」,我們才能一次又一次的在追求乳酪的循環中,成為乳酪的主宰者,而非受制於乳酪本身,乳酪充其量只能成為「追求乳酪」的「結果」,是錦上添花,重點是在追求的「過程」,我們從克服各種來自於外在或是自身的困難、困境,從挫折中提升自己心智能力與勇氣,這樣的辛苦與艱困讓我們更能珍惜乳酪的得來不易,但卻又能逃脫舒適圈中惡魔誘惑的困囿。

談到「恐懼」,是來自於我們對於即將要來到的人事物「無知」的本身,對未來不確定性致使我們無法掌握下一秒事物擺動的方向,如此一般的「無法掌握」或讓我們失去優勢,感到窘迫,在意他人對自身形象的評價,因此而恐懼。但這樣的恐懼是莫名的,甚至無法理解失去優勢後受人冷落嘲笑到底對自己有何實際上的損失,「面子」只值油墨上印出的二字,但「恐懼」卻可能無比放大這種對於「無知」的想像,最後迷失在這樣的恐懼之中,無法對即將來到的改變產生反應,最終被淘汰在環境之外。

最喜歡書中的一句:『當你擺脫了自己的恐懼,你就會感到無比的暢快與舒適』,我們經常困在自己對於未來無知的想象下而滯礙不前,提起勇氣下定決心去對一件事情專注,隨著環境的步伐遷移而改變,改變才會產生希望,希望存在於改變之間,沒有甚麼是真正的困難的,困難只存在自己的心中!


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說書人】賈伯斯傳 - Walter Isaacson(2011)




Steve Jobs的傳記簡直是本科技產業的發展史。

嚴格來說,本書在Steve Jobs的猝逝下急就章的出版,其翻譯、校對、甚至是印刷,都在網路上為人詬病,不通順的文句和過於直白的敘述,很能顯示出多個翻譯家的語調。即使如此,仍難以掩飾Steve Jobs終其一生對科技、藝術、設計和所有他所喜愛的工作,一個追求完美與執著的態度,活躍於紙上的壞脾氣,和「現實扭曲力場」的能耐,都讓我們見識到有別於麥金塔大會外的Steve Jobs

「知道自己即將死亡,是我在面對人生抉擇時,最重要的憑藉。因為幾乎每件事情,包括所有外界得期待、所有的驕傲、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全都消失了,剩下來的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知道自己即將死亡,也是超越得失心這個陷阱的最好方法。既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什麼不順心而為?」


我們從他的故事與話語去觸及他的思考,身歷其境,又透過他身邊的親友視野來觀看Steve Jobs的世界,我們在目擊一段又一段挫敗與成功的故事後,闔上書本,回到自己的人生,然後默默的對自己的人生激起小小的影響,有可能是為不足道,也有可能是暗潮洶湧,無論如何,Steve Jobs的死亡都留給世人一個驚嘆號。


除卻讀書時期被迫吞下的傳記類,這大抵是本最認真翻閱完畢的傳記書了。一直在想,傳記的撰寫到底要如何呈現人終其一生的所做為,透過不同關係不同層次的訪談,或者是傳記主角的語錄起居注等拼湊下,能否準確又精闢的著述一人的一生呢?能從影片中翹首觀看著Steve Jobs一場又一場精采的演說與表演,也能從本書間接意會那些與他最親近的親友關係,出版社或網友們收集了Steve Jobs的名言與分析了他演說的架構,看著有如遺照的封皮,原來我們能認識的,只是一個人的冰山一角罷了。

「是怎樣得猛獸,牠的時代已然來臨」,並非要神化Steve Jobs或是蘋果的產品,但他的英年早逝,都讓這些故事顯得更為神聖了。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