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J's movie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J's movie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

《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 Baz Luhrmann(2013)


一直都很喜歡巴茲魯曼式頹廢華麗感,大亨小傳裡又分外地毫無節制淋漓開展,要駕馭這部全球知名的經典文學,果真非巴茲魯曼不可。一場場炫目奪人的畫面配上恰到好處的音樂,電影還沒結束就默默地許願要買下原聲帶收藏了。(但開場的Jay Zrap還是讓我驚嚇了一會)

無論是李奧納多、陶比麥奎爾、凱莉墨里根,甚至是搶眼的配角喬爾埃哲頓都相當無懈可擊,尤其是透過陶比悠悠之口講述那段within without的故事,在這段愛情故事中若即若離的局外局內人腳色,更襯著男女主角那份不可承受之重與輕的感情。撐起整部片的李奧納多,繼續展現他從小擅長的深情演技,眼神、談吐,甚至揮舞在空氣中的雙手,每個動作都是戲,當年的小毛頭傑克變成如此老練的蓋茲比,同樣都是禁忌的愛,但蓋茲比充滿歷練又深刻自負的感情,果真要久經風霜後李奧納多來飾演(應該就在演自己吧~我想)

「明知一旦墜入了命運就會改變,但我仍無法自拔地跳入深淵」,他們的愛是打從一開始就是邁向毀滅的旅程,五年前、五年後皆是如此,如果人生有如此絢爛刻骨的愛,在現實中的我們,會選擇義無反顧地奔向那團熱切嗜人的愛火嗎?

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Star Trek into Darkness - J.J. Abrams(2013)


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Star Trek into Darkness),延續著上集前傳的敘事主軸,由原班人馬飾演的企業號艦隊回到了23世紀的地球,這集他們遇到前所未見的大反派人物可汗(Benedict Cumberbatch飾,以下簡稱BC),聰明絕頂又殘忍無比的可汗(Khan),用他的機智對抗星際聯邦,企業號艦長寇克(Chris Pine)和他的團員,該如何解除危機呢?

由上映前一連串以反派腳色為主的預告片,相信本片將吸引星際大戰與福爾摩斯迷,從去年開始風迷全球的福爾摩斯代言人BC,他富有磁性的英國腔將本片的大反派冷血演得活靈活現,的確,在雜亂無頭緒的敘事手法,BC所飾演的可汗和大副史柏克(Zachary Quinto)精采的演技撐起這部片,無論是眼神或是對白的口吻,兩人在片中閃耀的亮點救回無章法的劇情,要不,這齣電影充其量是一場場華麗炫目的科幻動作,所拼湊而成的兩小時預告片罷了。(但還是肯定這些科幻炫麗的畫面用3D看好精彩呀~)

然後一定要很偏愛的說,BC在本片簡直是暴力版的福爾摩斯,仍然表現出他那機智聰明的特質,什麼時候第三季才會上映呢?(~不是在推Star trek?)

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

《借物少女艾莉緹》Kari-gurashi No Arietti - 米林宏昌(2010)

(亞洲版與歐美版的海報)

有時候這樣雲淡風輕的敘事方式,反而在裏頭藏了不少細膩剔透的情意,而只需觀眾睜大眼睛,用心尋找說書人隱晦含蓄的千絲萬縷。

《借物少女艾莉緹》便是這樣一個故事。故事的情節由兩個強烈對比的人物而展開。小男孩翔是個人類,來到鄉下靜養的他心臟不好即要開刀,雙親不在身邊,臉上爬滿了憂鬱和哀傷。小人族一員艾莉緹是個勇敢活潑的女孩,擁有爸爸媽媽溫暖的愛,身著紅色洋裝穿梭在綠草原的她,正如一團熱情洋溢的火,有她出現的地方便有陽光。

形體上與精神層次的差異,也是兩個孩子彼此相互吸引成為朋友的原因。

特別喜歡翔與艾莉緹在每一次物與物的「借」與「對談」,他們彼此看照對方的心情,也隨著每一次的來往而轉換。

起初,翔是傲慢的,他發現了艾莉緹,驚恐的艾莉緹有點慌了手腳,將取到的方糖遺留在翔的房間,這時,翔輕聲地告訴她不要害怕,並在後一天,取了方糖放在艾麗緹會出沒的地方。這樣的言語和動作或許僅是翔略施小惠的溫柔和體貼,但卻隱約透漏著,他和小人族並非視同平等,他有能力「施捨」給小人族,有能力保護艾莉緹。

但艾莉緹卻把方糖還了回去。

因為都是孩子吧,他們表達的方式是如此直接,溫柔和殘忍的對白在每一次的交談當中。「你們是即將滅亡的種族。全世界的人口有六十七億人。」翔用他的角度與方式來回應艾莉緹的拒絕,甚至,在之後擅自將艾莉緹家的小廚房換了去。

或許那棟小廚房原本就是設計給小人族所使用的,但這樣無經相互理解而散發的好意,只是一種魯莽的傲慢。

因此兩人的關係繃緊了,翔想把艾莉緹留在身邊,因此才會著急的諷刺小小人族即將滅亡,但艾莉緹卻展現了他們就算即將滅亡也會努力活下去的勇氣,那種堅強,讓翔看見了自己。



我想,翔與艾莉緹關係的轉變,應該從那朵賠罪小花與信件開始。

要給小人物艾莉緹一顆方糖是簡單的,但要找到適合她的一朵小花,是分外費心神的。

片中沒有交代那封伴著花的信件內容是什麼,這樣的隱晦給了觀眾極大的空間去猜想,是怎麼樣的字句讓決心不再見面的艾莉緹,能赴約道別。
  
因此翔才會說他想要能夠保護別的東西,其實翔應該是在尋找他生存下來的價值,他需要一個支柱,但身邊卻沒有,他尋求艾莉緹,但艾莉緹卻不可能留下來受他保護,那不是她族人的生存方式。翔明白了這點,同時也從艾莉緹的身上得到勇氣。翔終於能夠真正的尊重另一種生命,同時也懂得尊重自己的生命。

片的尾聲,他們倆終能互相尊重了解了。

艾莉緹最後收下了翔給她的禮物─方糖,這一顆小小方正的糖,已不是起初相見的那顆,而是滿溢翔的真心與祝福的贈予,是自然而生的體貼和溫柔。

正如其他宮崎駿的片子,無論是從故事情節、動畫設計、各個場景、配音員的採用等等,能夠探討的細節總是很多,許多敘事的角度都能反思人類之間,或是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不得不敬佩日本動畫對每個細節的講究與巧思,總是讓人在看完片後,仍能激起漣漪許久,許久。

本片配樂真的是相當好聽,由Celtic風格的法國豎琴女歌手Ce'eile  Corbe自行填詞、作曲以及演唱的作品,實是值得好珍藏的一張原聲帶。

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遺落戰境》Oblivion - Joseph Kosinski(2013)



(海報真是太美了,不由得破例放兩張)

由《創:光速戰記》導演約瑟夫柯金斯基所執導的最新科幻動作鉅片。敘述在末日後滿目瘡痍的未來地球上,一段不斷湧現的昨日記憶帶領正為人類生存奮戰的主人翁,踏上一段救贖與發現之旅。2077年,傑克哈伯(湯姆克魯斯 飾)擔任駐紮在人類已全面撤守的地球上的維安維修技師,他的任務即將結束,前往遙遠的行星與已移居該處的倖存者會合。傑克住在離地數千英尺的美麗高空,每天進行巡邏工作,有天他拯救了墜毀太空船中一位美麗的陌生人,她的出現卻引發一連串的事件,迫使他開始質疑原本理所當然的一切。在現實粉碎後,他發現自己和過去地球有關的驚人事實,傑克將發掘自己潛在的英雄特質。

本片在美國西部與冰島進行拍攝,全片所展現的荒蕪大地和蔥鬱山林兩相對比,讓人得以沉醉於戰後破敗和重生的情境中。除了大山大景的享受外,劇情內容相當有創意,讓人驚艷許多橋段的編排。但仍延續《創:光速戰記》的敘事方式,片中主角們彼此的情感在劇中展現不了太大的張力,以至於構築在情感上的後段故事,倒顯得搔不到癢處,有點可惜如此有創意的劇本了。

但不得不稱讚科幻動作片一哥─湯姆克魯斯真的很會挑片子演,重現他在《關鍵報告》中那樣寓意深厚的演出,衝著4/5來台宣傳的誠意上,大家仍可買票進場欣賞這個魅力十足的老型男最新動作片。


相當精彩的預告片




《青春荒涼物語》Kolka Cool - Juris Poskus(2011)



三個男人在荒原中走著,他們手拿著酒瓶,偶爾踢著路上的石子,撩動路邊的麥草,漫無目的地走著。爾後,一個男人脫隊了,他走進森林深處,另兩個男人似乎也不在意這個男人的脫隊,持續他們既有的步調,時而大口飲酒,時而撥弄路上的一草一石。

漫無目的。

走進森林的男人和一個女人談論著愛,女人的臉離畫面較近,她托著腮,眼神若有所思地望著地上,未紮起的黑髮隨風輕拂著臉,男人疏遠而模糊的影像在她身後,恍恍惚惚,兩個人甚至沒對上眼,隨後進行一段漫無目的的對話。

「你願不願意為我而死」,女人這樣問著。
「為什麼問這個蠢問題?」男人不解。
「算了,你就是不愛我,不願意為我而死」
「這和愛不愛妳有什麼關係?」
「你就是不愛我!」女人憤恨的撂下一句話走掉,男人空望著她遠去的身影,沒多說半句話,畫面靜止在空氣凝結處,男人與女人仍是沒有對上眼。三秒鐘後,男人隨後追上。

電影正是這樣開始的,故事發生於波羅的海的臨海小村莊,這個村子的人口不多,村人三三兩兩走在街頭上,黑白色調的畫面讓這座村莊沒有太多色彩,毫無生氣。故事環繞在三個年輕男人與一個女人如何在閒晃與酒精之中耗殺時間,劇情推移的輪廓架構在這幾個人的對白互動上,主角們對生命荒謬的虛擲,無止盡的閒話家常,和對任何事情淡漠的態度,讓觀者無法對角色產生任何同情,進而形成一股強大的疏離感。

導演Juris Poskus在本片巧妙的營造了多角度的疏離感,無論是主角之間的情誼,角色們對生命的態度,或是觀者與本片的關係,透過緩慢前進的故事軸線,我們甚至找不到整齣片的著力點。那些屬於他們青春年華將成為散漫的諷刺,一場理不出頭緒的鬧劇,拼湊著整齣戲。

主角們常常開著貨車在街上遊蕩,畫面常從駕駛的角度,透過擋風玻璃以遠鏡頭的方式觀照路的遠方。路兩旁高尖的白樺樹綿筆直排列,隨著道路延伸到視線盡頭,儘管貨車不止地向前推移,無止盡的路仍是不斷向前延續著,主角們不停交談的聲音從四面八方奔來,像似單字與單字之間的轟炸,不眠不休的,隨著路的推移不斷持續著。這條路就是他們人生的寫照,啤酒,漫不經心的話題,借錢與欠錢,打一場無意義的架,荒唐可笑的行徑隨著時光流逝重複上演著,不休不止。

這些輕描淡寫的浮光掠影讓人可惜了角色的大好歲月,整齣戲用這樣的角度來輕蔑人生的意義,正如片名,青春荒涼物語。看至片末,無盡的漫無目的讓人心中空蕩蕩的,餘波盪漾,沒有著落之處。


預告片(即可了解我對本片之感呀)


同步刊載於《幼獅文藝》2013年4月刊

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蜜色之膚》Couleur de peau: miel - Laurent Boileau, Jung(2012)


「我的血液有來自東方的一部分,也有來自西方的一部分;我不是黃種人,不是白種人,我是黃加白後,蜜色肌膚的人。」


這是一部主角的自傳式電影,導演用真實生活的錄像和動畫片交互穿插,這樣極具大膽的拍攝方式,讓我們從虛實兩種影像中,織構拼湊出主角──允(Jung)的身份,以及他在比利時家庭領養長大的過程。

故事是從1953年韓戰結束開始的。戰爭,總是如此輕易地撕裂一個國家,撕裂成千上萬個家庭,灰飛煙滅後,無家的可歸的子民總得覓一個安身立命之地,療傷,止痛,然後拍拍屁股的粉塵,重新人生的開始。允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出生,和其他留在朝鮮半島的同胞不同,他被隻身帶往歐洲,在比利時的家重新開始。此後,他有了愛他的父母,有了三個和睦可親的兄弟姊妹,和戰爭前一樣,他仍能擁有令人稱羨的家庭生活,唯一不同的是,他的家人金髮碧眼,而他,黑髮黃種人。

那一年,他不記得他幾歲了。他甚至不記得,親生母親的樣子。

對於允而言,我們在片中看到他不斷在「身分認同」的問題上掙扎著,這樣的身分認同,是國籍與家庭身份雙方面的,現實社會的交際狀況與內心渴求的慾望兩者不斷交互衝突,讓他對各種關係產生難以控制的疏離感。允亟欲尋求深刻且得以掌控的愛,無論是從父母、兄弟姊妹,或是來自於同儕與師長,他藉由叛逆來得取眾人的目光,但卻也因為這樣的叛逆失去了眾人的關懷,他的不安全感隨著關係的變化不斷膨脹,膨脹到他狹小的生活空間內人人難以喘息,這顆膨脹的大球擠壓了身邊關心他的人,同時壓迫了他自己。

一次次的,允從他所操縱的掌聲與虛榮中滑落,跌進謾罵與責罰的無限迴圈,因為愛的缺乏,他以圖畫營造屬於他自己的國度,一個完美舒適圈。在他的幻想世界裡,他可以是王,可以是日本武士,可以是個白皮膚藍眼睛,說一嘴流利法文的比利時人,他可以有個只寵愛自己的爸爸,有個溫柔聞問的媽媽,他可以什麼都是,但,就不是一個讓人領養的韓國孤兒。

他躲進一個疊床架屋的迷宮,隱藏不堪一擊的脆弱,欲振乏力,直到自甘墮落的破敗將他喚醒。

允離家了,他僅能以辣椒拌飯填飽肚子,受辣椒折磨真切的肚子,讓他的大夢初醒。他不能愛一個幻想世界中的母親,不能殺了那個奪取他寵愛的妹妹,當夢醒了,比利時父親焦頭爛額的著急表情,母親放在他身上那雙溫熱的手,以及兄弟姊妹圍繞呵護的話語,真真切切,如此實在。愛,從不在他的幻想裡,而是在他的手裡,眼裡,心裡。

行雲流水的劇情在片末10鐘急轉直下,原來允一直尋尋覓覓的愛與身份,被導演巧妙的藏在真實與虛幻的細縫中,如同鞦韆般,被擺盪的又近又遠,但卻始終安放在原位,僅需我們察覺靜止方時的輪廓。

找不到中文的預告片讓大家看看,不過聽著自導自演的韓國人主角說著他的母語法文,大概也能意會本片細膩的劇情吧。

法文預告片


同步刊載於《幼獅文藝》2013年4月刊



《雙面君王》Masquerade - 秋昌明(2012)



由李秉憲領銜主演的首部韓國古裝電影《雙面君王》,講述了朝鮮光海王8年,為了逃避毒殺陰謀的光海王,以普通平民臨陣替王頂名的宮廷故事。李秉憲一人分飾王與平民兩個角色,電影裡偶爾市井氣息的親善,偶爾是唯我獨霸的君威,兩者間從容交錯著,足顯李秉憲的戲胞功力。

在朝鮮歷史記載上消失的15天的歷史,用如此「真假君王」的傳奇秘辛來穿鑿附會,讓人難以不聯想致馬可吐溫的《乞丐王子》(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或是美國動畫《真假公主-安娜塔西亞》(Anastasia)的劇情,簡而言之,即是韓版的「貍貓換太子」。不過看在華麗繁複的韓式宮廷服飾、建築、飲食等視覺饗宴,以及李秉憲在片中詼諧逗趣的表現,喜愛韓國文化的人仍是可觀上這麼一看。

剪得相當精彩的預告片

2013年2月20日 星期三

《NO》NO - Pablo Larraín(2012)



代表智利角逐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NO》,描述的是1988年的智利公投政權轉移的事件。自1973年後,智利軍事首領皮諾契藉由血腥政變取得政權,後因國際輿論壓力被迫舉行公投,人民得以用「yes」或「no」的聲音,決定未來的8年是否依舊受皮諾契的政權統治。

此片描述兩方人馬選戰廣告文宣的策略攻防,從片中些許蛛絲馬跡中,無論是「悲情與控訴策略」或「希望與幸福的未來」的選戰基調,我們皆能看見台灣選舉藍綠雙方攻堅唇槍的影子。而本片最讓人值得反思的是,選舉行為本身僅是「民主」概念的載體,一個威權政府下的選舉過程,政府公器的使用、新聞內容的質與量、媒體審查制度、人民思想自由程度等,究竟是否全符合「民主」的真諦?

無論是本片的智利、阿拉伯之春後的阿拉伯、送翁山蘇姬進國會的緬甸,還是經過兩次政黨輪替的我們,希冀這些仍在努力落實「民主」的國家們,僅只能時不時狼顧回望曾經流血流汗流淚的足跡,而非開倒車走回頭路了。



2013年2月8日 星期五

《阿嬤的夢中情人》Forever Love -蕭力修、北村豐晴(2013)



今個兒看了「阿嬤的夢中情人」試片會,詼諧逗趣的對白、精緻細膩的動畫,以「思慕的人」台語老歌、「Bolero」交響曲貫穿其中的流暢敘事手法,將670年代的台語片以另一個方式活了起來。片中諸多屬於那個年代才有的共同線索,許多似曾相識的街角風景,這反倒讓事事崇洋媚外的我,有了「不事外求,反求諸己」的省思。

而藍正龍的小巧酒窩,倒讓我為此片加了一百分了~

預告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huXFXBPkT-8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 張藝謀 (2011)


描寫南京大屠殺的故事太多,張藝謀選擇用女人來詮釋這個大時代,從灰飛煙滅毫無希望的故事中,用女人的美麗來點綴光彩。姑且不論當時的日本人有多可恨、中國軍人多驍勇賣命給一輛坦克、給一群女娃,或是突兀的美國人從禮儀師變成神父的過程,這些都無法消弭片中的鶯鶯燕燕的婀娜多姿,與清純女學生正氣凜然,那些針對於女人不同面貌的美,舉手投足都是文化,這才是張藝謀的真本事。

不論是女學生還是那些來自於秦淮河的女子們,打從片頭數呀數,就只有十二個,而片名的絕妙,就在於不得不一氣呵成,從片中的蛛絲馬跡,尋那消失的第十三釵了。



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山楂樹之戀》Under The Hawthorn Tree - Zimou Zhang(2011)


終於能看到張藝謀的小品本色,劇中靜秋與老三乾淨而安靜的愛情,沒有太多的雋永的對白或是高潮迭起,但那一份淡淡質樸的愛,正如一壺好茶入口慢慢化開。

故事是從山楂樹的故事說起的,一棵平地起的旋木,見證了許多抗日英雄血淚的傳說,山楂樹的花是雪白的,但故事裡這棵樹的山楂卻是火紅的。靜秋和老三用熱切的期盼與愛戀環繞在山楂樹的約定裡,他們的故事從山楂樹展開,在山楂樹下結束,但兩人始終無法同與山楂樹花開燦爛,那個時代太保守,男孩女孩心中只能有革命,為黨犧牲奉獻當個好良民,在山楂樹下萌芽的愛戀,僅能像是走資派的宿命,苟且的存活在某一個角落裡。劇情沒有太多的高潮迭起,但在平鋪直述的自然中,居然能不著痕跡的急起直下,很容易進入靜秋與老三的情感裡,轉個彎,讓人倏地落淚。

山楂樹的花果真是火紅的嗎?電影沒有拍明白,能明白的是,電影的終了,靜秋穿著火紅的大衣,紅紅火火向老三大聲喊著「我是靜秋、我是靜秋」。或許,在靜秋的身上,我們看見山楂樹開得火紅花朵的身影了。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 Frank Darabont(1994)


“這些高牆很有意思,起初你必定痛恨它,逐漸地,你會走向習慣,等時間一久,你便離開不了這些你原本痛恨的東西,這就是體制化。”
(These walls are funny.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s, you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 )

一直很喜歡史蒂芬金的小說最末那種淵遠流長的惆悵,著迷於《迷霧驚魂》The Mist和《綠色奇蹟》The Green Mile電影改編那樣令人深刻的結局,《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關於希望、自由、體制化的題材,讓人不得不佩服這位善於描寫人性的神手,難質疑本片與《教父》在電影史上難分軒輊的地位。

除了莫名的中文片名,本片找不到任何支微末節可挑剔了。《刺激1995》其實是在1994年全球上映,當年度奧斯卡有《阿甘正傳》與《黑色追緝令》的亮眼表現,相形之下,本片的竄起來自於其後的DVD發行。台灣因於1995年代理,加上1994年有部關於逃獄的老電影片名為《刺激》The Sting,本片的中片名《刺激1995》於是乎產生了。(1998年的《刺激1998Return To Paradise,則是因為牢獄情結而命名,這三部與”刺激”相關又無關的電影名稱,真不知該如何說台灣的片商才好)



對這部片沒有預期與事先的功課,更讓我對劇情的發展感到驚艷。故事開始於法庭律師質詢與案發當天兩種場景穿插,男主角Andy Dufresne(Tim Robbins)因謀殺太太和外遇對象的罪名被判終生監禁,進入Shawshank監獄服刑,由摩根費里曼的旁白與所飾演的配角Red的觀點,來看待Andy Dufresne和其他獄友的遭遇與經歷。


提筆至此,很難將本片的觀後感寫好,片長142分鐘裡塞了滿滿的內涵與情緒,從絕望中找希望、在罪惡中清白地活著、在不自由中找自由的片刻,或者,反之的狀況,這些林林總總所有的對白與情節,難以在三言兩語道盡,甚至,在不同的年紀下反覆觀看,總有些片段是那個年紀的當下所產生的共鳴。

《刺激1995》喚做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但Redemption救贖的方式以何種方式存在呢?曾有網友以宗教的角度思考,認為Andy以清白之身入獄就像似耶穌以無罪而受有罪之身,能以一己之力變出美味的酒,受盡各種徒刑卻仍帶著希望,而影片最終的逃獄歷經各種磨難,最後在大雨中張開雙手洗滌身心,是象徵著復活之意。筆者並非是個基督教徒,無法以這樣的角度剖悉《刺激1995》,以個人淺見而論,救贖之意在於從痛苦的狀況下解脫,不論形式上或精神上的,男主角Andy Dufresne或早在入獄服刑的過程中得到救贖,用盡各種方式仍懷抱著希望,他把希望寄託在建造圖書館,寄託在獄友考取文憑的過程中,寄託在一首聽不懂的義大利歌曲上,寄託在一把小圓槌,即使Andy Dufresne的出現就如他妻子所言「她說她很難瞭解我,像是一本闔起來的書」,對活在Shawshank大半輩子的獄友,也真的難以理解Andy的閑靜與沉默寡言。



「他走了,有時讓我感傷……有的鳥畢竟是關不住的,牠們的羽翼太光輝了,當他們飛走,你會由衷慶賀他獲得自由。無奈的是,你得繼續在這乏味之地苟活。我真懷念這位友伴。」
(Andy being gone. I have to remind myself that 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And when they fly away, the part of you that knows it was a sin to lock them up DOES rejoice)




不斷懷抱著希望正是Andy之所以能有勇氣衝撞體制的關係,從影片中能看到Andy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得到了一些變相的資源與知識權力,即使有時這些優勢是多麼輕易被剝奪:戶外勞動後的啤酒,在牢獄中響起的義大利音樂,與圖書館的書。其中最喜歡的一幕,是在幾乎以藍色調為主色的監獄裡,五月的太陽灑在屋頂,Andy和其他獄友享受著冰涼的啤酒,Red說:

「這樣悠閒氣氛彷彿大家都是個自由人,在自家的屋頂上勞動罷了。Andy看著大夥喝著酒,露出淺淺的微笑,我想,他大概是想要享受這短暫的自由。」
(We sat and drank with the sun on our shoulders and felt like free men. Hell, we could have been tarring the roof of one of our own houses. We were the lords of all creation. As for Andy - he spent that break hunkered in the shade, a strange little smile on his face, watching us drink his beer. )

從《刺激1995》中可觀見不同的人對於自由與體制的展現,Brooks Hatlen便是其中之一。長年在監獄的體制下生存的Brooks,受人尊敬,管理著監獄圖書館,他的初登場是以一個老年人的形象,向飯廳裡手中拿著從菜裡挑出來的蟲的男主角Andy討蟲吃,當然,是Brooks懷中的烏鴉幼鳥吞下那肥嫩的蟲。在劇中,Brooks是個悲劇人物,當他被批准了假釋的那幕,而這樣的假釋是眾多獄友們朝思暮想的自由,怎知,Brooks的反應是拿著刀挾持其中一個獄友,而挾持的理由居然是不願假釋出獄,Brooks在監獄待的太久太久了,已經有他的監獄生存之道,但這樣的生存之道不見得適用於高牆外的世界,他在裡頭營造了一個舒適圈,也老的難以再提起力氣去創造另一個,於是,出獄前他放生了那隻長大的烏鴉,到現實後仍是帶著舊有的懷念與習慣找尋著曾經舒適圈內的蹤影,但找不著的失落與低潮襲捲了他,漫無目的的生活使他成為一個只是患有關節炎行動不便的老人,Brooks在獲得自由後反而不自由,於是再一次的,Brooks用另一種方式,在落地窗前向另一種規則體制投降了。




或許是以旁白的角度在觀看Andy和整段故事,摩根費里曼飾演的Red一直是個淺淺的配角,但很多時候,Red的口白都讓情節增色不少,而有了另一個層次的思維:

「我也希望另一種結果,那就是安迪打贏,全身而退。我也希望如此—但是監獄不是童話世界。」
(I wish I could tell you that Andy fought the good fight, and the Sisters let him be. I wish I could tell you that - but prison is no fairy-tale world.)

「我從未搞清楚她們在唱些什麼,其實我也不想弄懂,此時無言勝有言。她們唱出難以言傳的美,美得令你心碎,歌聲直竄雲端,超越失意囚徒的夢想,宛如小鳥飛入牢房,使高牆消失無蹤。就在這一瞬間,每個鯊堡的人都彷彿重獲自由。┘
(I have no idea to this day what those two Italian ladies were singing about. Truth is, I don't want to know. Some things are best left unsaid. I'd like to think they were singing about something so beautiful, it can't be expressed in words, and makes your heart ache because of it. I tell you, those voices soared higher and farther than anybody in a gray place dares to dream. It was like some beautiful bird flapped into our drab little cage and made those walls dissolve away, and for the briefest of moments, every last man in Shawshank felt free.)

  
一直認為摩根費里曼的語調很適合在這樣的情緒下說口白,很多電影在他緩慢有力的陳述下更顯故事性。而在本片中,Red也能被視為是「救贖」的另一種形式,他是被Andy的行動與消失給救贖,Andy出現之前,他是在監獄體制下被體制化的一員,「希望」這東西於他而言,就像是假釋通過一樣遙不可及,他忘卻了心愛的口風琴與音樂,他曾認為希望能招致瘋狂,只想簡單地找到他生存的意義,能每天不用擔心受怕。( All I want is to be back where things make sense. Where I won't have to be afraid all the time)

Andy出現後,甚至是消失後,Red看到的是各種不同的可能能在高牆內發生,不受監獄高牆束縛的,在這樣有框架的體制下,Andy敢於衝撞讓Red有勇氣再追逐希望,於是,當他出獄後,,能侃侃在Brooks的簽名留下另一個註腳,然後,負笈起程到那個擁有很藍的大海的美麗世界。


「在路上我興奮不已,甚至壓抑內心的激動。我覺得只有重獲自由的人才能體會這種感覺,一個自由人開始他漫長的旅途,憧憬著不確定的未來。我希望可以順利跨過邊境,我希望能遇見我的老友,然後握住他的手。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和夢中一樣藍。我希望!」
( I find I'm so excited, I can barely sit still or hold a thought in my head. I think it's the excitement only a free man can feel, a free man at the start of a long journey whose conclusion is uncertain. I hope I can make it across the border. I hope to see my friend and shake his hand. I hope the Pacific is as blue as it has been in my dreams. I hope. )


希望讓我們從黑暗中獲得救贖,也只有希望能打破看的見與看不見的高牆,不願去述說那段屬於Andy痛苦的回憶,他的回憶是要存在在美麗的世界裡。


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鯨魚馬戲團》Werckmeister Harmonies - Béla Tarr(2000)




只有39個長鏡頭,全長145分鐘,來自七個國家不同的攝影師利用古典交響詩這樣緩慢的節奏,即將來台參加金馬影展的匈牙利導演Béla Tarr,帶點實驗性質的方式, 成功的編織出神秘又夢幻氛圍的電影。

故事敘述在一個寒冷的夜晚裡,火車載搭著有著龐大鯨魚(屍體)和名喚為「王子」的馬戲團,驟然出現在一個寧靜的匈牙利小鎮,馬戲團的突然出現,小鎮的寧靜被打亂了,透過主角在一個又一個不斷的場景穿越著,小鎮的擾動越來越明顯,最後卻和陰謀、暴亂等連上關係,形成了一個陌名的暴動。

在電影的前半段,只有透過一張馬戲團的宣傳海報,和一個又一個不同人的對話中,訴說著他們對馬戲團的觀感,直到演出半小時後,我們仍無法窺探此一馬戲團的任何真面目。有天,放置在廣場上的大貨櫃打開了一個缺口,一個陌生人從貨櫃裡面走出來,向著廣場上站立如古希臘雕像的群眾,開始賣票進場,就是這樣的一個馬戲團,闖入了寧靜的小鎮。




這時,平靜無動的廣場上縱然站立了許多人,只有主角在人與人之中移動著,他把錢交遞給售票員,走進只露出半截尾巴的貨櫃裡,主角緩慢的走動,走進一個創造於上帝之手的鯨魚躺在烏黑的貨櫃中,緩慢的走繞著外皮已斑駁的鯨魚身軀,主角走到鯨魚眼睛旁,說道“上帝創造了這麼多神奇的東西来愉悦自己”,但我們眼見的,卻只有躺在貨櫃,斑駁身軀,擁有悲傷眼睛的鯨魚罷了。

龐大的鯨魚沒有做出任何行動,但卻又迫使人們瘋狂;王子在劇中終究沒出現,那人們的瘋狂究竟是為了什麼。

我從本片中找不到一個明確的答案,只覺得心中空蕩蕩的,沒有著落之處。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 Stanley Kubrick(1971)


嚮往朝聖金馬影展很久了,其實對電影還停留在門外漢的階段,好萊塢熱賣的片沒能錯過,頂多再從知名導演的早期或冷門作品挑了個看,影展的片單熟識的導演不多,聽過名的演員不多,更遑論將場次排得密密麻麻的影展電影了。

但總有些從未聽說或是憧憬大名的片子一開賣就售罄,《發條橘子》便是之一。

電影以極其前衛的方式登場,主角瞪著僅裝了一隻假睫毛的眼,舉杯的不是酒而是各種生物奶水組成的奶,和著旁白出場,在一個以黑白兩色為大宗的奶水吧(milk bar)內,和幾個同樣詭譎的死黨,混著不相干的人,一些姿勢煽情的怪異的人型模特兒,即使以現代的眼光來看,1971的運鏡與色彩還是相當大膽。



故事敘述一個叛經離道的青少年Alex,在為非作歹的一個事件中被警方逮捕,其後因接受抑制「惡念」的治療方式而最終成為一個「改過向善」的「好人」。治療的過程是將主角五花大綁在一個電影院裡,眼球被支架撐開,無法轉頭無法轉身,更無法眨眼,被強迫看極其暴力情色的畫面,群架鬥毆、鮮血滿頭、姦殺擄掠,能想像不能想像的片段無法抗拒地必須從眼睛進入記憶,成為一種制約式的控制,控制Alex之後只要看到各種惡行,都會噁心無法作惡多端。弔詭的是,本片的配樂以貝多芬九號交響樂曲為主軸,加以《萬花嬉村》sing in the rain的一絕的串場,悠揚的曲調配合著令人不悅的畫面,形成一種發自內心的矛盾感。

欣賞電影約略過了半小時之久,我以噁心滋味環繞心頭的狀態暫時停止觀看電影。集暴力與情色大全的畫面讓我噁心,正如主角在犯罪後關入監獄,然後再以一種不人道的方式治抑犯罪之心後,的噁心大抵是如出一轍。



樣的暫停或許正顯現著本片營造詭譎氛圍成功的象徵,但難以想像如此歡樂的貝多芬九號交響樂曲會以這樣的方式登場。

即使《發條橘子》整片呈現著歡愉又行雲流水基調,也不能否認這真的是一部很嚴肅的電影。

人在進行任何行為時,心中都有一把尺,衡量著此行為是否合乎「道德標準」,而所謂的「道德標準」,又是建立在世俗大眾下的最大公約數,一種被默許的規則。我們的行為發動,正是在「自身利益」與「道德標準」的擺盪中,以「自由意志」來決定「從善」與「作惡」的行為結果(本片探討的「從善」與「作惡」是簡單的二分法,只要侵犯其人生命財產與安全,即為「作惡」)。當人無法從事在這樣擺盪中進行選擇,來做為發出行為與否的決定,便失去了「自由意志」,正如主角Alex在變態的治療方式後,對所有觀看到的,或是施加於自身上的暴力失去任何反擊的反應,只能從生理的噁心抑制那想抵抗fighting back的念頭,最終,連聽心到愛的貝多芬九號交響樂曲也是如此反應,無法以「自由意志」選擇的情況下,Alex僅能選擇的是自我了斷一途,但自殺真的是出自於「自由意志」的「選擇」嗎?導演很明白的告訴我們,沒有了「自由意志」,人之所以不為人了。

我想,這便是此片片名A clockwork orange隨後衍生的俚語意涵了。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賽德克.巴萊》Seediq Bale - 魏德聖(2011)




實在瑕不掩瑜。

前天終於進了戲院把《賽德克.巴萊》Seediq Bale「彩虹橋」看完,在電影終了的最後,離開電影院的是拖著沉重的步伐,腦海裡是一片轟隆隆的聲響,有很多悲壯的橋段,可歌泣的情景,那些犧牲成就了我們的驕傲,血淋淋的,但我沒有哭。

心中總有一種很複雜的情緒,難過與開心糾結的複雜情緒。對我們只存在在國小國中高中課本的霧社事件,四個字代表的意義從來只是原住民抗日如此的輕描淡寫,好像從沒有對自己土地的任何一個角落認識過,說來真是慚愧,說不定曾經自助旅行過的國家,功課都做較足。在這被戲稱為「鬼島」的土地上,裡面的人用力想逃,而外面的人卻又拼命想進,是複雜的情緒吧。

而開心的是,謝謝曾有同餐廳之緣的魏導,國片有了這樣一個層次的電影。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