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智利角逐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NO》,描述的是1988年的智利公投政權轉移的事件。自1973年後,智利軍事首領皮諾契藉由血腥政變取得政權,後因國際輿論壓力被迫舉行公投,人民得以用「yes」或「no」的聲音,決定未來的8年是否依舊受皮諾契的政權統治。
此片描述兩方人馬選戰廣告文宣的策略攻防,從片中些許蛛絲馬跡中,無論是「悲情與控訴策略」或「希望與幸福的未來」的選戰基調,我們皆能看見台灣選舉藍綠雙方攻堅唇槍的影子。而本片最讓人值得反思的是,選舉行為本身僅是「民主」概念的載體,一個威權政府下的選舉過程,政府公器的使用、新聞內容的質與量、媒體審查制度、人民思想自由程度等,究竟是否全符合「民主」的真諦?
無論是本片的智利、阿拉伯之春後的阿拉伯、送翁山蘇姬進國會的緬甸,還是經過兩次政黨輪替的我們,希冀這些仍在努力落實「民主」的國家們,僅只能時不時狼顧回望曾經流血流汗流淚的足跡,而非開倒車走回頭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