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我的游牧新生活】等待再次花開燦爛的花園城市-基督城


早上六點五十分抵達至基督城機場,一出海關,冷冽的風襲面而來,我打了一個哆嗩,冷顫一會兒,只見大廳內外人煙稀疏,想找個人攀談問路都有點難度。我拖著一大一小的行李,身著羊毛大衣,立著領子,穿越一個個空曠的停車場,走到距離機場一公里外的巴士站,全黑的天空,孤獨的旅人,沉重的行囊與沉重地步伐,無論身為局外者當事人,這副景色都令人備感淒涼。


坐上巴士,從機場到市區的景色淒涼也不惶多讓。2011的大地震把基督城閑靜祥和的景色打碎了一地,原本就鮮少旅客的冬季,放遠望去的路上,沒車影也沒人煙。整排枯枝落葉的馬路,伴隨著鐵幕柵欄圍起的重建工地,橘色的三角警示錐,倒是這片寂寥中的喧囂。

八點,天色才曚曚亮,還沒來得及適應南緯40度的冬季,直奔旅社放下行李。旅社櫃檯小姐看見推門而入的我,大小行李拖地狼狽,還拖曳的一地的落葉直至門口,便急急忙忙趕過來招呼,像是怕我這「風塵僕僕」的亞洲旅人粗魯地刮壞了木質地板與絨毛地毯。也是,經地震洗禮後的房子,都是Kiwi的寶貝,分外怕有任何碰撞閃失。

check in 之後,我帶著相機,搓著雙手呵著氣從旅館準備出發,先前幫我提行李櫃檯的小姐看見我,偏著頭問:「現在才九點,外頭還挺冷的,路燈都還沒熄呢。先到大堂休息一下再出發也不遲」只在基督城待一天的我,分秒必爭,只能硬著頭皮笑著說:「我實在太喜歡這個冷了」,然後一副若無其事開門say goodbye。坦白說,一個亞洲女生在天這麼黑,路上又沒幾盞路燈的城市中走路似乎有些危險,一踏出旅店門,馬上小小聲地哼著歌給自己壯膽。


我在基督城住的旅館鄰近Bontanic Gardon植物園,這個大名鼎鼎的必遊景點,是少數基督城裡沒被地震擊倒的地方,也是旅店小姐推薦的好去處。但被草木包圍的小徑在微光天色的背景下顯得鬼影幢幢,不見花開的季節,門口沒有任何葉子的大樹襯著旁邊的教堂,左看右看,詭譎地直讓我寒毛豎起。光是站在門口,陰風陣陣襲面,本能闖蕩一番的勇氣馬上被澆熄,只能在門口徘徊按個一兩下快門後快步走過,標準的「到此一遊」行程。

從基督城的偏郊處慢步至市中心時,緩慢變化的天色終於亮開了。沒帶任何導覽資訊的我,只憑第六感胡亂散步,卻也慢慢走出自己的行路地圖。基督城不愧是花園城市,轉個彎繞個街角,就是一片樹林一道河水,從市中心穿過的雅芳河(Avon River)映著天空藍,兩旁的柳樹和草地倒像是凍齡一番,在冷冽的冬天仍是挺著翠綠。少了夏天常見在河上划船稱蒿的人們,藍天綠地倒也是生氣勃勃。


終於能看見些許過路人,大多都是行色漫漫的模樣,不見學生或上班族著裝整齊等公車,或是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心裡正是好奇這偶遇的過客是否都是外地人,怎能在平常日仍是好整以暇在公園裡湖畔旁散步,於是,循著人多(但也不過散著的78)的方向走去,一個以彩色貨櫃組成的藝文特區,在眼前展開來。

Cashel Street,是基督城主要的商圈與市民廣場。在地震發生前,兩排沿著馬路展開的英式建築是一間間特色商店和餐廳,電車穿梭在中間,載著人來人往的遊客,是基督城最熱鬧的景點。而今的Cashel Street,我想也是基督城最熱鬧的地方了,但因地震的毀壞,馬路旁僅剩幾間完整的建築體,大多數已被拆除的地震危樓改成一棟棟彩色的貨櫃屋,我問了其中一間咖啡廳的老闆,他說他們這間店是舊址重建,換了殼,咖啡照賣舊雨新知。短短幾句話藏著重建的千辛萬苦,地震震倒了建物,但震不垮人心,長白雲之鄉的溫和kiwi人,也有海上子民的堅強與韌性。




幸運地,碰著了一個非假日小市集,只有10個攤販組成,也是賣首飾藝品等一些手作的小玩意。這些東西各個物美價廉,擺在架上任人端詳把玩,仔細一看外裝盒的資訊,標準的「紐國設計,中國製造」,要是碰巧拿到上頭印製著made in New Zealand,價格便是翻了兩三倍,這時候就要惦估摸個口袋深淺,計量個「過這個村就沒這個店」的心態,矛盾大對決一番。要是買了,滿心歡喜地塞到包裡,一個小東西就可滿足一個旅行。買貴不怕吃虧只怕煩心的我,也免了事後亂比價。而其他帶不走的,通常都會問問老闆,是否能以照片留念,我這住在北半球的夏蟲,斜長的影子直狠狠地映在5公尺外的路樹上,順光拍照,橫豎都躲不掉自己的影子,也只能揶揄自己這是自拍合照一張。大部分的攤販老闆都願意讓你舉起相機,不過當個有禮貌的台灣遊客還是要打聲招呼先,有些獨賣商品是老闆的血淚作品,未經詢問就魯莽的拍下東西,可是會招惹一段國罵的。



沿著Cashel Street走到Colombo Street的十字路口,就會看到遠在路另一端盡頭的基督城大教堂,人潮基本上也上往那個方向移動的。這座作為基督城地標的大教堂,耗費40年的努力,於1881建成,以哥德式尖塔與塔樓(the Tower and Spire)和玫瑰窗(the Rose Window)為著名。但塔樓是上次地震受損最嚴重的地方,現已整座拆毀,空了一側的教堂被鋼筋牢牢撐著,從搭建的小屋往內部看,大門頂上僅剩的玫瑰窗像是風雨後殘存的花朵,孤零零的仍是謹守著崗位,等待不復存在的美麗再次含苞待放。



教堂現在已被一座座貨櫃和柵欄包圍起來,但這些柵欄也挺有意思的,彩色的圖樣有些童趣,減緩了重建工地的冷硬氛圍。繞了教堂一整圈,每個圖騰都不太相同。人來人往的教堂前廣場,仍是有許多遊客在這教堂周遭憑弔感懷,我對照了地震前的照片,周圍的建築幾乎完好無幾,四處可見重建工程,但攤頹的建物拆除後,展開的天空倒給人一片前景無限的印象,即使是平常日,仍可見樂團或街頭藝人在此處表演,人們似乎不受眼前的荒涼而傷感,反而是生氣勃勃的聲響與景象充斥了整個空間與現場,展現出基督城旺盛的生命力。








冬天的基督城大約4點就快天黑了,我從大教堂再往植物園的方向走回旅館。再次回頭望這個城市發散點,殘破的破敗在昏黃的日落照射下,更顯唏噓,但從枝微末節的細處便可瞧見,一個地震毀不了這座城市驚人不滅的偉大,重建之路慢且長,但它從斷垣殘瓦中,一片一片拼湊起曾經的繁華。一個名符其實的花園城市,仍是讓人期待,即將到來的花開燦爛。


同步刊載於科技螞蟻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