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城市人物】平溪線上的綠光寶盒─三貂嶺藝術村的推動者廖愛珠



對廖愛珠而言,三貂嶺就是一道「綠光」,無論是從台北市區、從宜蘭市區,或是從平溪坐火車來到此地,都必須要經過隧道,彷彿必須經歷一段黑暗且空白的沉澱,才能看到盡頭忽然開闊的光芒。三貂嶺,一個藏身在崇山峻嶺的小村,環繞著山河,有數不盡的歷史寶藏,等著旅人親身造訪。
------------------------------------------------------------------------------------
「嗚……」,山谷傳來陣陣聲響,一陣嗚鳴聲劃破了山中杳無人煙的寧靜,火車從洞口倏地衝出,滑過僅十尺寬的小車站,在左彎或右拐的猶豫之間,選擇它將離去的出口:是另一個穿越時空的洞口,還是駛入深山峻嶺之間,完成另一次未竟的旅程。只有有緣人,才能在296個火車站中,一眼識得這個小站,細細咀嚼獨有的西班牙音節,下站,停留,在無法儕身並肩走過的月台端詳著遠山,之後穿越鐵道,走出一個最是孤僻也最是忙碌的台鐵要津,平溪線和北迴線的交會點,三貂嶺。


拾起曾被遺忘的時光
日據時代所建成的鐵路,大多以「掠奪殖民地資源」的基礎上,如阿里山森林鐵路、太平山森林鐵路皆是為了開發台灣豐富的林木資源;平溪線的建立,則是台陽礦業株式會社,以運輸沿線的礦產為目的而興建。平溪線第一站─三貂嶺,因礦業開採的興衰而起落,從小在三貂嶺礦區長大的廖愛珠,卻不是礦工的女兒,祖父曾經營礦場,但父親不曾在礦區工作,從童年人聲雜沓的車水馬龍,到現今只聞山林蟲鳥聲的閑靜,體會此地的更迭最是深刻。五十多年的光陰荏苒,對廖愛珠而言,這些歷歷在目的往事如同火車窗外不斷更換的光景,時光只會消逝,這些屬於地方人故鄉事的回憶如同跑馬燈,每一眨眼,物換星移的速率讓寶貴的共存記憶慢慢流失,我們是站在歷史來經歷現在,怎能讓這些精彩萬分的曾經,僅是過往雲煙的吉光片羽?
任職於瑞芳國小的廖愛珠,從基層教師轉任為輔導主任,為扭轉一般學生或家長對於輔導室的刻板印象,廖愛珠進行了許多有別於以往的變革,以「公益與愛」的定位為輔導室建立新目標,擴大了輔導室的服務領域,企圖讓學生們能透過各種活動的參與,了解故鄉、了解自己。廖愛珠退休後,協助瑞芳社區大學對地方文史工作的調查,更是讓她投入了「綠光寶盒」計劃,開始著手進行三貂嶺的老照片、文史資料的蒐集,無論是礦坑口、洗煤場、機關庫、鐵道工寮,或是碩仁國小、魚寮路等等,讓這些隨著地景崩壞而佚失的蛛絲馬跡,透過廖愛珠一步一步的努力,重新拼湊屬於這些曾經生活在三貂嶺的村民,有一個完整的記憶線索。

青楓樹下憶當年
廖愛珠在三貂嶺的老家,剛好位於三貂嶺古道登山口處,老家前院裡,有兩棵綠意盎然的青楓樹,如同門神般,張起大大的雙手,渾然天成地形成一座自然的天篷。夏天,青楓樹長滿叢密青翠的綠葉,隨著襲面而來的涼風搖曳,篩落點點陽光;冬季,落葉後的枯枝別是一番風景,送上一杯好茶端請往來的登山客,萍水相逢的關愛是冬天的溫暖。廖愛珠在青楓樹下放上幾張桌椅,她說,這是她偶爾偷閒的小天地,是和老朋友相聚回憶當年的場地,而熱心公益的她,也提供旅人在此流連休息。每年八月的某個周末,廖老師和機關庫聯誼會會友們,會在樹下舉辦竹筍節餐會,滿桌的山產野菜都是三貂嶺村民自家種的,酥炒溪蝦的料子是在旁邊的基隆河捕抓,香氣逼人的竹筍湯是當天的賣點,觥籌交錯的光影與眾人嘻笑的聲音,是三貂嶺偶爾的熱鬧,
廖愛珠家前的一塊空地,原本是台鐵平溪線機關庫舊址。機關庫就像是火車的家,補充傳統蒸汽火車所需要的煤炭、水,以及進行火車車體養護維修。除了三貂嶺當地居民,從前在機關庫進行維修養護的出外人及家眷,也是曾長期居住於此的一份子,對於三貂嶺,這些機關庫的老員工也是有說不盡的回憶。
不過可惜的是,2012年夏天,鐵路局以安全為理由,將近百年具有時代意義的機關庫蒸氣火車加水站,和周邊的宿舍、居民種植蔬果的荒地全數剷平,對比老照片中古樸生色的建築體,即使是鏽蝕的鋼板、腐缺的木牆,至少殘缺的美還可供來往的行人觀想,遠比雜草叢生的現下,憑弔空無一物的哀傷,好得太多。廖愛珠指著遺址中荒草雜亂堆唯一可見的房舍格局,說:「這塊空地原是鐵路局的機關庫、加水站、和宿舍的所在地,一格一格的地基基礎,是當年員工宿舍的房間格局。我還記得這個突出去連結到房舍的地方,是宿舍廚房,當年機關庫還在運行時,每到傍晚,無論是機關庫的廚房還是普通民舍,家家戶戶的炊煙直達天聽,飄散出來的香氣似乎在彼此競賽著,光是聞到都直讓人流口水呢。」一年之間,機關庫已從平溪線鐵路中消失殆盡,現在到訪的旅人,僅能詢問村民遙指一番,或是到碩仁國小一趟,看著廖愛珠存放在此的老照片,才能憑空想像機關庫曾經的繁華。



從遺跡與老照片找回故鄉的歷史
西班牙小說家賽萬提斯曾說:「歷史孕育了真理,它能與時間抗衡,能把軼聞舊事保藏下來;它是往古的跡象,當代的借鑑、後世的教訓。」我們活著的當下,是過去積累的經歷所造就的,站在舊人一磚一瓦的努力之上,後人乘涼享受時光推移的進步。因此,歷史不僅是個鑑往知來的媒介,更是提升我們心志的標的。在三貂嶺土生土長的廖愛珠,有感於地方史蹟逐漸破敗凋零,她說到,這塊寶地上所佚失的史料,無論是對當地村民、後代,甚至是有志於重建平溪線史實的工作者,都是相當可惜的。於是 ,廖愛珠便開始和社區大學著手進行「綠光寶盒計畫」。從蒐集老照片開始,一一拜訪自己的親友、街坊鄰居、國小同學、或是機關庫的員工,將他們的老照片集結起來,搭配口耳相傳的故事,請小學同學江宏明製做成精美的看板與文宣品,並將這些資料呈放在碩仁國小的教室內,供往來的遊客免費參觀。同時,廖愛珠將自有的資料協助出版《綠光寶盒.三貂嶺》一書,希望藉由書籍和文宣品的推廣,讓更多人知道三貂嶺這塊寶地。
置放三貂嶺史料的碩仁國小,是個依山而建,面向平溪鐵路、基隆河的山區小學,廖愛珠是學校的第七屆學生,提早入學的她念了八年的小學,她拿起小時候在教室前和同學老師的合照,指了指其中看起來特別矮小的女孩,正是她自己。碩仁國小於民國74年受礦場關閉、人口流失而廢校,之後被併入在瑞芳國小裡。原本被雜草吞沒的小學校,如今成為綠光寶盒的基地,廖愛珠利用閒置的校舍,將蒐集來的史料置入其中,讓這個荒廢的空間變身成三貂嶺史料的精神所在,同時也是瑞芳國小學生戶外教學的好地方。
碩仁國小保存了傳統小學校的格局與設計,兩層樓的水泥建築有著白色的牆與藍綠色的窗門,自然而然的,像是鑲嵌在山壁上的寶石般,和後方的山林融為一體。教室的老式三層木窗,藍綠色的窗櫺是檜木做的,扎實的木工到現在仍保存完好。在史料展覽空間內,窗戶的玻璃上貼著紅色窗花,這些圖騰訴說著廖愛珠家族與三貂嶺的小故事;一些新設立的資料看板與木頭桌椅排排站,撫摸著桌椅刻在其上的凹痕,字字句句是當年這些小孩淘氣的證明。廖愛珠說:「碩仁國小的教室就是最棒的文史展示空間,這些老的建築散發出濃濃的歷史風情,我們不需要有新蓋的展覽館或是博物館,適當的修繕一下,將我們所蒐集來的資料有系統的陳列在裡面,讓這棟富有歷史的老校舍,也能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三貂嶺。」
新時代的裝置揉合三貂嶺的老文物,整個展覽空間有著順暢的風在其中流動,是過去和現今交雜的思緒,也是人與土地之間共存共榮的呼吸。一個閒置空間,透過大家的巧思,再度活了起來,走一趟碩仁國小,就能了解這片土地、這裡的生活型態,以及三貂嶺小村的友善與多情。

對於綠光寶盒未來的計畫,廖愛珠說:「我們未來會導引各領域的藝術家進入三貂嶺,不侷限是三貂嶺的居民,可以讓這些外來的藝文工作者,能夠用更豐富的方式訴說三貂嶺的故事。」廖愛珠從未限制,使三貂嶺不僅屬於過去居民擁有。除了繼續採集三貂嶺的史料外,未來,她會舉辦更多元的活動與計畫,例如舉辦相關教學課程、發展藝術駐村活動,讓三貂嶺能藉由眾人之力,繼續寫著它的故事。



同步刊載於新北市文化季刊2013年秋季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