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導演陳俊志,長期書寫與記錄自己和家族的生命血淚,透過揭露一個家庭變遷陳述大時代的高度,讓我們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強烈的撞擊與震撼。於他而言,從台北至新店,從台灣到美國,在不同城市不同故鄉的移動,他的家人、親人、愛人,在不同的地域與他共同寫下不同的故事,這些片段的篇章與故事,孕育如他,如此個性鮮明強烈的藝術家。他的身上流著四個故鄉的血液,但獨有新店讓他魂牽夢縈,即使如今的新店已不是回憶中的新店,但每每回到舊地,總有回家的感覺。
...................................................................................................................................................................
如果能夠,用重複曝光攝影的方式將新店四十年的歲月呈現在同一張照片上,我們將會發現,新店溪蜿蜒曲坦的位置相去不遠,但沿岸兩旁多了許多新建的樓房,華燈初上的霓虹閃爍映著溪流,讓人瞧著新店溪日夜不同的美麗;老街巴洛克式的屋瓦建築或許僅剩少許,多了許多撩人眼花的霓虹招牌,但代代相傳承襲的老店仍看的出古樸小城依舊;老街上、溪畔旁,人潮湧起湧落的密度提升了,過去的人身著樸實素雅的國民服飾,轉變為七彩亮眼的現代潮流衣裳;碧潭吊橋以不同姿態座落相同位置,人們仍是踩著十年不變的天鵝船,賞湖約會,清風與絮語在耳際呢喃;而更多的是萬丈高樓平地起,在山頭綿延處相互簇擁著,已不知是樓中住戶觀景,還是路上行人見樓房與山勢的風起雲湧。
這些新與舊的交替更迭,看在紀錄片導演陳俊志眼中,不僅只是十年河東河西的地貌變遷,更多的是,用他獨到細膩的眼光,循著老街古屋舊物,回憶屬於老新店人一點一滴的舊回憶。
封存記憶中的老新店
回憶正如同臍帶一般,緊密的連結人與故鄉兩者關係,像個羈絆,血融於水難分難捨。新店之於陳俊志,正是如此。在他常銷熱賣的《台北爸爸,紐約媽媽》一書中,我們總能在許多篇章中,不經意的發現他描繪老新店的點滴。
「我開始記起廣興那個鄉村圖書室,點點滴滴滲進我的身體,舒展開來。那些忘掉的時刻,曾經真實地在人生某一個時間點上,那麼重要,居然忘掉了這麼多年。」(按編:廣興為新北市新店區內生態濕地)
在他十歲那年,因父親經商失敗,陳俊志由繁華熱鬧的台北市區搬進新店山區,雙溪口屈尺里,那是一個只見滿山鬱鬱菁菁的樹,偶遇座落其中的低矮木房的小村落,離新店老街好遠,更不用說離原本繁華燦爛的台北市更遠。從豪華的都會大樓遷移至鄉村木板房,兩相迴異的住所,帶給他心靈與物質上兩種衝擊。他仍記得從城市搬進鄉村的那天:「那是一個太陽好大的下午,阿嬤拖拉著我們四個不知世事的孫兒們,大步跨向新店溪上游的故鄉小村,一步一步走向破落荒無的另一種生活。那天好熱,村口的野芒草發狂似地張牙舞爪。」
「日後天一放晴,阿嬤會輪流牽著我們的手,深入屋後山林尋水。一段一段用水管竹筒接牢。山的深處,濃綠的森天巨樹蔽天,落英繽紛,泉水沿著碧綠青苔石壁湧現,匯流成小水潭。」憶起這些離的好遠的童年往事,陳俊志的思緒落在遠方,但深刻又清晰的話語,讓老新店隨著他的字句歷歷在目。
「當時的農村自給自足的生活簡單純樸,幾乎不會看到阿嬤阿公有什麼太多的休閒娛樂或外出購物,對他們而言,農忙是工作、是生活,是他們的全部。光是到現在新店老街採買生活必需品,就是家裡的一件大事。」
三十年時光荏苒,台灣經濟變遷同時讓人民的生活水平、購物習慣改變,隨處可見的便利商店或物超所值的大賣場拉近買賣雙方的距離,「購物」對大多數的人而言是無需意會的日常生活小舉動。但對老新店人而言,昔日的老街就是他們的大賣場,短短百公尺的老街上各種商店林立,雜貨店鋪、中藥局、醬菜攤販、診所、春聯製紙店舖、書局、家具店、農具用品店等等,應有盡有,一應俱全。在至今的新店老街上,仍是能看見些許老式建築的門坊牆瓦,或許還將本戶姓氏、當年的店舖名稱刻製其上,或許仍保留傳統店鋪的設計與格局,代代相傳的祖業現今仍營利著,藏在我們現在眼見花枝招展的招牌與新式建築中。
新式建築興起,新式店鋪林立,新式慢活型態流行,這些新的硬體與軟性元素在近幾年置入新店,新店不再屬於老新店人的專利,她聚合了住在摩天大樓裡能望山觀水,追求樂活生活的新住民;泰雅原住民的自發運動,將他們精緻多彩的圖騰與符碼帶入老街商圈,從前不見的原住民飲食文化、工藝藝術,都藉由商圈擴大與共享的平台嶄露風采;而水波粼粼映著天光的新店溪畔,吸引了足具輕鬆自在的歐美酒肆開店於此,異國情調的現場演奏日夜不歇的播送流放,幽幽浪漫,夜晚紙醉金迷的燈光更令人陶醉不已,若非新店溪畔如此輕鬆自在,又怎能讓追求自由生活的歐美人士逡巡於此呢。
陳俊志說到,一個城市的成長的進程不能只單看能量化的指標,或是僅看見今昔地上建築的城市改變。一個城市最主要的構成,絕對不是那些可見的地上物,而是生活在其中的人物,透過他們各種生活方式、關係互動所建立的氛圍,構築了一個城市的真正面貌。透過陳俊志長年在新店的體會與觀察,我們看見了新店人口結構變遷,與城市個性的轉移。
然而,城市的轉變總有她能讓我們爬梳舊有文明的蛛絲馬跡,陳俊志說到,他喜歡在平常日的晚上,獨自一人走在新店老街,清冷的夜風讓人格外清醒,可以思想他的創作,激發內心角落尚未憶起的經驗與情感。看到那些雜貨店裡的農用工具、放木炭的竹製暖爐,中藥行老店內樸拙舊式的保養品包裝,或是彩色玻璃花窗的舊式旅店,這些座落在新城裡的老舊物,不僅讓陳俊志心有所感,更將如此懷舊的古物,置入他的創作,他的影像之中。
懷舊,是因為我們處在新與快的位置,來回憶從前舊與慢的生活,透過新舊兩者間的擺盪,我們能平衡現代資訊快速且爆炸的生活,是一種衝刺後溫潤的舒緩,既能從發思古之幽情找回原始的初衷,又能從紊亂思緒中理出雅致的創作圖想,陳俊志在故鄉思索曾經擁有的種種,戮力表現在他令人激賞的才氣與作品之中,終而積澱出他獨有的一片天堂。
同步刊載於新北市文化季刊2013年春季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