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城市人物】自然與人文的建築魔法師─郭英釗


(圖片來源:九典建築事務所提供)

隱身在住宅大樓裡的九典建築事務所,以深褐色的木頭裝修辦公室空間,無論是玄關拉門、辦公桌椅、書架牆等,質樸的木製家具讓空間呈現穩重平靜之感,任意錯落其中的綠色植栽平衡深色建材的冷峻,正如同「會呼吸」的北投圖書館,著重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建築設計,正是事務所創辦人之一─郭英釗的一貫風格。

出身於臺南的郭英釗,是目前國內設計「綠建築」的資深建築師。「綠建築」即是指「消耗最少地球能源及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具有生態、節能,健康特性與減廢的建築物」,簡而言之,即是著重「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生活空間設計,強調建築體與地球環境共生共榮的環境設計觀,也是一種追求永續發展的建築設計理念。從郭英釗許多建築作品可見,以不破壞原生地貌從事建築設計,從北投圖書館、花博新生三館、那瑪夏民權國小圖書館等,這些順應環境而生的建築空間,每一方寸裡都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

郭英釗童年生活在具有濃厚歷史風情的府城,在大樹下乘涼和古剎中遊戲的種種回憶,這些與自然和人文接觸的浮光掠影,成為他現在建築設計的靈感來源。郭英釗說,臺南的大樹是具有靈魂的有機體,在無形之中與建築體相互對話,進而影響整體空間感,相較於都會區具功能性的行道樹,其本質是不同的。以北投圖書館為例,環繞在建築體的所有老樹都是原生植栽,並非建造時移植而來的,而為了讓圖書館的讀者同時能感受到室內書香氣息與屋外綠樹林蔭的沁涼,底矮的書櫃與大面落地窗的建築設計,不僅延伸了整體視覺空間感,更開闊了心靈視野,從每一個設計細節裡,都能感受到郭英釗對於樹木、自然的用心與尊敬。

「建築本身不是主體,環境才是重要的表現目的」郭英釗表示,每一個建築基地都有自己想成為的模樣,他只是順著基地客觀的條件設計出每一座「綠建築」。正如北投圖書館,改建前已經具備了許多很好的天然環境,再將所有更新的環保建築知識與工法運用其中,例如人造林場的建材、屋頂的太陽能光板與植栽、340噸的蓄水槽等,使整體空間達到隔熱、通風、採光、節能等環保效益,更讓圖書館打破過去的冷硬藏書殿堂的刻板印象,轉變成一個可以觀光、休憩、研讀等綜合型空間。

郭英釗說,一個成功的建築師需要有一顆好奇心與求知欲,廣泛閱讀涉獵新知,並虛心接受指教。「因為你從來都不知道這些知識何時派上用場,我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一個建築設計師是無法獨力打造「綠建築」,需要有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團隊,了解溫度、風、植物、土壤、木頭等各式領域的專家作為顧問,而建築師在這團隊中扮演一個整合的角色,領導團隊前往正確的方向。「我只是一個領頭羊,其他的工作夥伴才是打造幸福環境的最大功臣」,郭英釗謙虛的說,每一個建案的完成都必須仰賴許多人的努力,合理運用每一項知識讓建築更符合「綠」的高標準,而隨著每一次專案的進行,對於建築、環保、自然等知識的累積,都成為他下一次完美作品的設計能量。

建築,不僅只是個起居生活的場所,它所代表的,更有寓教於潛移默化中。郭英釗每一座建築作品都體現出他對這片土地濃厚的感情,以及對環境保育深刻的實現,期盼著流連於此的人,也能開始感受空間所要訴說的聲音,以及創作人的用心理念。



同步刊載於《設計密碼》一書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城市人物】以文化深度探索建築靈魂─李祖原



在清一色以西方美學為主流的建築體系中,成功地將中國符號,如斗拱、馬背、寶塔、元寶、龍等納入現代建築設計之中,創造出獨樹一格且形象鮮明的建築作品,此一無人出其右的「後現代建築大師」,即是臺灣地標「台北101」的建築推手─李祖原。

李祖原建築師,出生於廣東,曾就讀於成功大學建築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建築所,畢業後曾至貝聿銘建築事務所等擔任建築師。致力於傳承中華文化新建築的李祖原,1978年回台創立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在最貼近中華文化根源的台灣,開始實現「東方美學建築」的大夢。

建築,是體現都市特色的一部分。李祖原認為,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一昧的追求西方「數大便是美」的標準,讓現代人逐漸失了「根」、忘了「本」,每一座城市都應有它特有的文化與個性,而非複製歐美大城的成功經驗,失去了自身的城市特色。因此李祖原由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反思,區別出邏輯理性的西方拼音文化,從中國整體思考的象形文化,萃煉出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建築新路線。

李祖原的中國風建築設計歷程也如同演化過程,經歷了不同的三階段。首先,是「套」,意指直接將中國風格的元素單一套用在建築本體中;其次,是「融合」,取元素代表的意象而非流於形式的置入;最後,則是「創新」,意即將元素抽離之後放在新的組合之上,從傳統的角度去創造新的概念,象徵延續與繼承的精神。李祖原表示,中國傳統建築特別講究「風水」,即是在不同的位階與次序中尋求和諧,每一方寸中都將自成一宇宙,追求人與空間順性而為的設計,由建築空間自行表達自己民族文化的母語,進而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靈魂與精神。

以最具知名的「台北101」為例,將「中國塔」的意念融入設計裡,大樓主體外型切隔為八個結構體,每個結構涵括八層樓,取其「發」字諧音,象徵此一商辦大樓欣欣向榮、節節高升的願景。而為了避免中國寶塔建築設計越往高處則縮小其樓面的設計,台北101大樓呈向上張展,使高樓面積不減反增,向外張開的角度與稜角設計的建築邊緣,更可達到減強風、減反光的效果,而斜張的玻璃反射,則可同時看見天與地的超級視角(super view),象徵「天地共和」的意象。這些設計內涵,在在都是將中國傳統建築哲理運用於其中,隨處可見五千年中國人文生活的小智慧。

理想,為成功之基石

對於李祖原而言,成功的定義不在於那些能被量化的指標,而是他心中堅持的理想與願景。他渴望能通盤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所以求知於牟宗三學習中國哲學,求知唯覺和尚學期禪宗,「從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差異,讓我渴望學習」,李祖原說,做任何事都要有崇高的理想與目標,只要方向明確,一點一滴都對成就有所影響。

無論是總統府對面的張榮發基金會大樓、台灣最醒目的地標台北101,或是座落在台北車站後的台北轉運站,走在台北的街頭,不禁意的左轉或右彎,總能看見李祖原的建築設計矗立其中,在新與舊的建築體之間,為台北這座城市塑造了新風貌。李祖原說,每一件作品的客觀條件不同,對於理想體現的方式也隨之而異,但總環繞在原則之上,演繹台北深層文化內涵。

擅長將商業作品轉型為文化議題的李祖原,將民族的情感、文化的個性展現在每一次的建築設計裡。建築,它可能僅是一個普通的日常生活空間,但李祖原卻將建築提升至藝術的層次,「理想越高,格局越廣,眼界越寬,成就越大」李祖原笑談之間,展露出心中對台北、對台灣最深層的夢想。


同步刊載於《設計密碼》一書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城市人物】永不放棄設計夢-實踐大學范皓鈞



年僅22歲的實踐大學設計系畢業生范皓鈞,以「Endless Hope」系列作品榮獲西班牙「2012時裝新秀大賽」評審團首獎,技壓歐美各國設計名校,更贏得在西班牙服裝產業實習一年的機會,成為服裝設計界新一代的台灣之光。

家中經營針織布料生意的范皓鈞,比起其他人更早接觸各式材質的紡織品,國二即明確立志往服裝設計領域前進。當其他同學苦讀升學教科書時,喜愛服裝設計的他卻埋首於流行時尚雜誌、服裝走秀節目。耳濡目染下,早慧的范皓鈞培養出敏銳的設計感官,在服裝材質輪廓的應用上打下深厚基礎。

追求剪裁俐落,不加過多裝飾性設計的范皓鈞,其設計理念在此次得獎的「Endless Hope」系列作品中展露無疑。作品靈感來自美國女歌手Diana Ross歌曲「If we hold on together」歌詞的意境,以黑色、駝色、銀色為主視覺顏色,並以立體輪廓配合蛻變過程的意象,傳遞人在絕望中仍要心懷信念,堅持著熱情與希望等待黑暗過去的信念,一如對服裝設計保持不滅熱情的范皓鈞,始終如一的信念支持他完成每個階段的夢想。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即使范皓鈞如此確定自己人生的方向,卻也曾因情緒低落想要放棄。范皓鈞表示,製作過程中最大的挫折感來自選擇材質和親手剪縫兩個部份,不同的布料在縫製時需作不同的處理,些微的差距就可能改變整體線條,這讓追求創新與完美的他吃足苦頭。

Endless Hope系列作品的精神-「永不放棄」,則始終支持著范皓鈞在困頓中重新燃起熱情,時時提醒自己莫忘初衷,而這信念也帶領他走向國際舞台,踏出精彩的第一步,此刻,范皓鈞的設計人生正式揭開序幕。


同步刊載於《設計密碼》一書

【城市人物】平凡中的不平凡-大同大學黃士豪


(圖片來源:黃士豪提供)


以傾淨杯(Tilt Cup)一舉拿下2012美國傑出工業設計IDEA銅獎,改變我們習以為見的水杯形狀,解決全世界共有的生活小問題,乾淨俐落的外型足具國際級設計巧思,是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大四畢業生黃士豪此次得獎作品。

傾淨杯的外型乍看下與一般玻璃杯無異,但卻在杯口邊緣切一道流線型的缺口,將杯子倒立在桌上時,恰到好處的傾斜角度讓杯體屹立不搖,解決了日常生活常見的水杯瀝不乾淨、杯底卡黃漬的問題。

2012年對黃士豪絕對是人生重要的分水嶺。國小就讀美術班開始,對於繪圖的熱愛始終如一,但因傳統升學價值觀與家中經濟因素等,讓他曾一度想放棄設計師夢想。如今,一步一腳印地,黃士豪從生活中各種磨練與考驗,培養出獨特的觀察力與創意思考,設計出驚豔國際評審團的絕妙作品。

黃士豪認為,「設計」是一種生活態度,由觀察生活點滴,記錄生活使用器具的經驗,從不起眼的基本處著手鑽研,一個簡單平凡的動作往往隱藏了不平凡的道理。「我們時常對生活起居的不方便妥協、屈就,而這些妥些與屈就就是我的創作靈感來源」,從體驗生活進而設計生活的黃士豪,立下宏願,希望能以一己之力改善人類整體生活品質與美感價值。

身為長子的黃士豪懷著照顧家人的使命感,半工半讀的求學過程讓他在設計這條路走得不輕鬆,但成為設計師的夢想從未在困頓中消逝,這些考驗讓他對未來有更多期許與抱負,而國際大賽的肯定,也更堅定他完成夢想的決心。


同步刊載於《設計密碼》一書

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我們從沒錯過靜好歲月


你說,兩個相似的人能夠憑藉著本能找到彼此,即使是走在熙來人往的街頭上,和多少人擦身而過,摩頂放踵,不小心踩著對方的鞋帶,或是兩相輕輕撞著了,也或許曾經雙眼相對,左走右走,停在同一個紅綠燈口,坐在同一間餐廳同一個位置點同一份餐點,那些蛛絲馬跡的累積,是怎樣才會讓兩個人彼此遇著呢?

但是就是遇著了你了,一個艷陽高照的早晨,你穿著一身火紅,紅紅火火的在公車站牌前翹首期待,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螓首蛾眉,你緩緩的從公車的門口拾級而上,舉首措步迅速往車內掃一眼,見著坐在最前方的我,說:「我可以坐在這邊嗎?」

於是,我們以人言微輕不足而道的對白開始,我甚至沒想過,在千里長征的印度旅,我始終惦記著臨行前你給我的那幅white tara小卡,緊貼在印有甘地紙幣與牛皮褐色小包間,散發著慈祥光明平靜光輝,就這樣保佑著我們旅途的順順遂遂,也要順順遂遂找到那說不盡緣起緣滅的淵遠緣由唐卡。總算菩薩保佑,我緊抱著這份和你與西藏繫著的緣份,即使錯過了大山大水,懷中的唐卡總是要取給你的,我想起在海拔4000多的列城和藏人朋友同看的80年西遊記,那幕正是唐僧懷抱著取之不易的西經與徒孫歸行,或許唐卡並無費盡我千辛萬苦,也無上刀山入油鍋,更無生存懸一線之風險,但叨念的,也是一塊心頭肉了。

我謹以這舉手之措來表達那份不言自明的默契,就在我們那樣相似背景下望穿秋水,總會有這麼的一個人,你遇到了便知曉了,正如起初那樣的有默契,選了臨座的位置,用同樣的口氣與嘴型,道聲好。

【印度再續】那一夜在機場


那天我穿著桃紅色的外衣,左手拉著粉紅色的登機箱,右臂扛著印有俄羅斯娃娃的土耳其藍行李袋,脖子掛著剛買的Canon單眼,雙眼倒也沒閒著,從踏出機場大廳的那刻,便在擠滿了穿著黑色白色上衣黝黑印度人中,引頸盼望。他說他一眼就看到我在來去的人群中被簇擁地出來,毫不費工夫,從百米遠處直喊我的名字,響亮而輕脆,那特有的咬字與發音咀嚼了好些個月的想念,天外飛來一響,在喧雜的機場大廳,僅能入耳的,也正是這無獨有偶的兩個單音,響亮而輕脆!

然後,是個扎實的大擁抱。

一直覺得擁抱是件很棒的事情,喜歡擁抱,也閱人擁抱,在保守的北印度裡,就是有這麼一點打破規矩的方寸間,即使是在40度高溫的德里夜晚,摩頂放踵的是汗如雨下的黏膩與濕溽,或許不記得那一字一言望聞問切的珠璣字句,也忘了曾說過的叨叨絮絮隻字片語,兩造靈魂透過這樣靜默的形式短暫交會作用,相見時難別亦難,但就這麼容易地終結在這擁抱上,在這紛至沓來的機場裡,遍地開花。

於是,此次瘋癲北印度旅便以這樣的擁抱開始。



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印度首行】高山上的香蕉蛋糕


香蕉是世上最古老的水果。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了,一般常見的有黃、綠,偶見紅、紫、褐等色。鮮吃、烹調(煎煮炒炸兼可,如炸香蕉)、蕉飯、曬製乾果、脫水、研碎泡茶、作湯、作酒,雖說方法千百種,但最方便的還是直當水果吃,即使種類有大蕉、牛奶蕉、皇帝蕉、芭蕉等,只有香蕉最是美味。

而視蕉如命的我,只能忍受香蕉新鮮剝皮鮮肉入口,切塊成甜點冰品配角,不行;打成泥攪和著牛奶,不行;不小心撞腳軟爛缺角,不行,遑論加油添醋下油鍋炒炸了。總之,我愛香蕉,但僅能是冰清玉潔的香蕉,任何烹調加料都玷汙了它天生的美味。

沒料到這一龜毛堅持,在印度達蘭薩拉的山頭上破了功。

那天晴空萬里,頂頭上的豔陽吹散了冷冽的北風,我還記得天空很藍很藍,又是哼著高山青,這首老少咸宜,國內外咸宜的歌謠,路途很遙遠,不曉得唱了多少遍,哼哼唱唱的,腳步是輕快的換移著。

在達蘭薩拉認識的師父領著我們一行人從市中心往雪山的方向前進,原本比鄰而居的房子錯落在路的兩旁,有紅、靛青、土耳其藍等色,偶有未融的雪喪氣的堆在一邊,春天未到,達蘭薩拉的色彩繽紛,一年四季都有春意。

漸漸的,屋與屋之間越來越遠,而行路人也越見越少,我們開始往上走,沿著說不清是路還是田的區域走著。山上的路本是如此,領隊人踩踏而過,草木傾倒,後人乘涼沿著前頭人的步伐重複踩踏,於是,路就這麼出來了。和海相比,我的確是山的孩子,沿途和師父聊聊這些離家好遠藏人孩子們的故事,或是談談在這達蘭薩拉小聚落的趣聞,能一心多用,眼見八方,耳朵聽著話,嘴巴唱著歌,雙眼環視遠方雪山或是近處美景,腳步換移,一會跳著這顆大石,一會越過這片泥地,倒是把後頭緊追不上的夥伴們落下了。



沿途是山村風情,偶有見著趕著驢群的印度人吆喝著趕路,一月雪融時,路上些許泥濘,善於行走在顛簸山路的驢子,也會不小心滑了跤,陀在背上的行囊微微滑落,直叫著趕驢人驚慌失措。而一間間錯置在梯田平地處的土房子,從半掩的門扉瞧見庭院曬著剛洗好的被單與衣服,風一吹過,與五彩經幡同起同落,好一幅田園風景。師父說,春天的時候,這一片一片類似梯田的土地上會開滿的油菜花,遠方的雪山是終年不融雪,白色的山頭伴隨著鮮黃的油菜花,春暖花開,在小學校裡的藏人小朋友們會來這邊放放風箏、踢踢足球,即使無事好動,曬曬太陽也是好的。我想像著墨著那些小孩們在開滿黃花的土地上奔跑,春暖花開,和我們台灣的「走春」倒有點異曲同工之妙。

走了好些會,若無人領著來,到是容易錯過這小屋,更是容易錯過這能媲美連鎖知名糕點店的香蕉蛋糕了。


「這應該是人家家裡吧?!」橫看豎看都無法理解這間住家裡頭,有流傳江湖的美味香蕉蛋糕,我們坐在類似私人住宅的庭院中,見不著店小二,倒是有兩個深邃臉孔的孩子坐在角落曬著太陽,直往我們猛瞧。

師父問我們要點哪些口味的蛋糕,二話不說手指著巧克力,露出燦爛的微笑說:「其他我沒有意見」。師父說,來到這兒,怎能不點香蕉蛋糕,我的天呀~香蕉蛋糕,不由分說的把我那詭異的香蕉癖好搬出來長篇大論一番,但師父動之以情,加上都人在遠方了,哪管得在台灣的原理原則,硬著頭皮只好點頭說好。


不一會兒蛋糕端上桌,巧克力黑的黑,香蕉蛋糕軟的軟,均是用料不眨眼的扎實,上頭的餡料壓著下頭的餡料,洩氣趴倒在盤子上,看起來貌不驚人,從蛋糕邊邊挖了嚐一口,果真!不能以貌取蛋糕!!

隔了好些日子回想了,對喜愛的巧克力口味蛋糕無半點印象,甚至連見了圖翻翻記事,腦袋空空,無甚好說,倒是對香蕉蛋糕意猶未盡,看著照片都仍能惦記那香醇厚實的滋味,派皮香軟厚薄適中,包裹著濃厚的香蕉尼,咬下一口,爆漿兩字難以形容那扎實的口感,濃郁濕軟的餡料和乾硬香脆的派皮和在一起,看來掌廚的人用心實在,用料不計成本,香氣從中層包夾的餡料中撲鼻而來,配著甫剛迷上的蜂蜜檸檬薑茶,甜而不膩,恰到好處。尤其以我們行走不知多久時的路人,這上頭明白著「高熱量」的香蕉蛋糕,卻一點都不忌口了。

那是我們待在達蘭薩拉的最後一天,而意猶未盡的香蕉蛋糕,就在我將要離開這小店前,匆匆在點了一份外帶,爾後便在12個小時的車程上,泛著想念的淚光,餓肚囫圇吞下這讓我打破原則的回憶了。


2012年5月4日 星期五

【說書人】慢行。不丹:走進幸福密境,關於愛與慈悲的旅行 - 葉孝忠 (2012)



或許我一直在尋找的,就是那塊最純淨的理想國境。

一月的印度行對我影響甚深,影響我的或有些許的印度文化或熱情的當地人,但最深遠的,絕對是在達蘭薩拉(Dharamsala)遇到的所有流亡藏人。

而我在本書,也看到了那些擁有純淨靈魂的藏人身影。

本書的封面設計即告訴了我們,國教為藏傳佛教的不丹,到處都能看見寫著經文的五彩經幡飄揚,隨著風搖曳一次,就能將祝福上達天聽,傳達給遠方思念的人。在這樣一個被賦予「幸福」代名詞的國度,溫柔純樸地真情流露,從一張張照片中瞧見那不被汙染的雙眼和靈魂深處,我能深深感受到這個藏匿在鬱鬱菁菁山谷裡的「雷龍王國」,是怎麼保有他們的「幸福」。

不丹和自然和平共處,在這個低度開發的國家,英明的國王用「幸福指數」來衡量國人的快樂與不快樂,這種非流於形式的普查下,走在我們很前頭的不丹人告訴我們,快樂與不快樂,是來自於選擇的結果,而非庸庸碌碌的追逐物質生活下的產物,更不是隨機降臨在誰的身上,或是伴隨於名利後的附屬品。我們生活在更先進更文明的資本社會下,發明了更快的移動方式,更有效率的處理文書科技,節約了更多時間,卻又壓擠著節約後的時間忙碌,我們從不是時間的管理人,而是狠狠的被時間奴役著,趕在死線前的最後一刻衝刺,急促的呼吸讓我們誤以為還正常的活著,正如倒數秒數的小綠人號誌,不斷提醒著我們加快腳步,這些看似了不起的發明,倒有點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活著的姿態,應該要如不丹人,或我所認識的藏人朋友們般地優雅從容,從呼吸吐納中,用心去感受活著的每一刻當下。從本書的第一頁起,甚至從您拾起書本觸及那用再生紙印刷的第一印象,作者從蛛絲馬跡的小細節中,傳達不丹謙卑地與自然共處的人生觀,這些毫無矯飾的用心和由文字傾瀉而下的情感,自然而然的,我們也許能找到自己幸福的出路了。






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印度首行】我的印度Local團體一日遊(4)



印象派將光影與時空的流動描繪在同一件作品上,對喜愛攝影喜愛旅遊的我,每一刻每一秒從觀景窗看出的世界,都是無與倫比的美麗,即使這美麗的地方我駐足有好幾日子之久,每分每秒都藏乎著驚奇,正等待著被找尋。


於我而言,日落後的印度,即使基礎建設落後,幾乎都要摸黑著前進的夜晚,在稀稀落落的燈光下,藏著的美麗更是令人驚艷。


旅行團在夜裡仍是持續著,車子駛離阿格拉之後,高速行駛在沒有路燈的路上,我僅能從往來的車頭燈瞧見迷濛在煙塵中的人與景,有好幾次,人車相聚不到兩米的擦身而過,都不禁為彼此捏把冷汗。


居然還有蒙面騎士!


牛在寒冷的冬夜,也是簇擁著休息。


即使如此,這個充滿異國風情的地方,還真是讓我著了魔。


原以為結束了白天景點,即要又坐上6-8小時的車程打道回新德里,但怎知,驚奇連連的印度Local旅行團總是在我意想不到的時間點,停留在一個看似廢墟實是大有來頭的文化勝地。而印度的文化,總是和宗教脫離不了關係,在糊里糊塗之間,我們摸黑前進到了一個印度教聖地。


印度教將神明造像彩繪成納美人般的藍色,斜眼上鉤的臉龐端坐著各式姿勢,時而袒胸露乳,時而擺弄著手腳四肢軀幹呈其特姿勢,或坐或臥或躺或仰,或一人或兩人或眾人,眾神相皆杏眼大嘴,直瞪著你卑躬屈膝。

我們被領著進入一個神祕的殿堂,殿堂之外,漆黑的街道上偶有三五人群聚燒火取暖,微弱的光火呼應著殿堂前祈福的油燈火燭,神聖卻又帶點詭譎;而殿堂內,仍是需脫鞋入內,我們一行人領著澆了水的菊花花圈魚貫而入,走入寫滿經文與地名的白色大理石的正殿,朝著一個白紗覆蓋的門面席地而坐。旅行團內有位從巴基斯坦來的女人特別照顧我,她帶著我緩緩走向隊伍的前方,導遊說著我聽不懂的印度話,女人倒是很熱切的逐字逐句翻譯,多虧了她,我才理解這有點「傳教」意味的行程,等等是需要大夥兒「奉獻」的。

pray

在靜默中祝禱



只可惜大部分有特色的勝地,總是被告知禁止攝影,不然總想和大家分享,原來全世界都一般,許多花石草木鳥,長相奇特又最好足具長壽奇易特質的,總能讓人膜拜祈福。聖殿外的一棵大樹下有個畸形巨大突起,橫豎端看都像男孩的某個器官,瞧見大夥們爭先搶後伸出右手摸上著三把,祈求身體健康國泰民安的,原來祈求平安,也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呢。



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印度首行】我的印度Local團體一日遊(3)

pilgrimage


這大概是此次印度行最像旅行團的一個行程了,但是仍是名為「脫團遊之泰姬瑪哈陵」。

或許是遊歷不夠,對於知名景點必須要「差別取價」還真是讓我心驚了,720盧比VS 20盧比,突然覺得咱們國家對旅客還真是「佛心來的」。



印度男女地位相差懸殊,連入口也是男女有別,男女的分際是保守的,但相對於電視上電影或MV那些袒胸露乳火辣養眼保證NCC列管的畫面,實是難理解印度矛盾的性別觀。



泰姬瑪哈陵(Taj Mahal)可說等同於印度的圖騰,如果有哪齣電影情節涉及到全世界的災難或是場景,來個隕石群、外星人、飛彈甚麼的砸毀名勝,香港的中銀大樓、紐約帝國大廈、法國中央車站、澳洲雪梨歌劇院等各國地標必在神奇的外力下摧枯拉朽,想當然,要在印度掀起甚麼大毀滅,瞄準的即為泰姬瑪哈陵了。(近期摧毀世界的電影請見超級戰艦復仇者聯盟)

這座讓世人見證帝王情愛代價的堡壘,從17世紀就矗立於此,此墓主(應該能這麼稱呼吧) ─亞珠曼德,為印度蒙兀兒帝國某位國王的第20位妻子,入宮19年,總共育有14子嗣,這位多產的王妃最後死於難產,實在很難想像,這女人的肚子在這19年內都不怎麼休息,辛苦了大半輩子為國王留個千秋萬歲的後代,要求死後葬在傾城傾國的華麗陵寢,應該不為過吧。

而這座華麗陵寢,還可真是「傾城傾國」。

泰姬瑪哈陵所貲不斐,建材與鑲嵌於上的寶石來自於亞洲各國,中國、西藏、阿富汗、阿拉伯等,耗費的人力物力僅略輸秦王,折騰的不僅是苦民老百姓,受虐的還有上千頭駝著白色大理石的象群,為時22年,只為了一位多情國王兌現多產王妃死前的承諾。(泰姬遺願:不得再娶、葬在華墓、視子如命、每逢忌日倍思親)




多少席地而坐的遊客們,曬著北印度暖和的太陽,享受愜意人生的當下。


來此必看一絕,仰望著由下而上等同視覺大小的印文石刻。


不解風情如我,見著如此多從世界各國前來朝聖的遊民,進了大殿要拖鞋脫襪,滿室各國腳底「芬芳」,「餘韻」繚繞在棺木之上,我在大殿裡被遊客繞著棺木簇擁著前進,仰之彌高,念茲在茲,不禁心想,即使這王妃躺在珠寶鑲滿的無價陵寢,但必須忍受著上百年無法消散的混雜濕褥汗味與腳氣,這莫非是國王為受盡四個承諾折磨所開之玩笑?!



正殿前常見散落四處的各式鞋款,來到這兒必須要有人看管著鞋,聽說高級鞋款經常被掉包。


大理石地板即使在一天的烈日照射下,仍冰冷地令我驚呼。


哀呀,請原諒我這膚淺的旅人,對這「到此一遊」的地標旅遊無甚好感,無法忍受鮑魚之肆的虐待,僅能匆匆一窺這宛若童話情節的后妃棺木,願她安息。








這些無法歸類的在此篇的某一段落,就姑且放置在文末的番外小啟吧。
====================================================================

《番外小啟之一》


這兩個印度電子科技宅男(因為他們有遞名片給我)在我一踏進大門就抓著我不放,要我幫他們在泰姬瑪哈陵每個角度都來上一張照片,爾後還抓著同行的朋友一同猛拍照,聽說印度人特別好()色,和一堆姑娘們索取合照只是為了和同伴炫耀炫耀,想想,要是現在有個傢伙在地球的某一端指著我的照片品頭論足,也還真是有趣的經驗(難怪我最近耳朵奇癢無比~)。



《番外小啟之二》


在泰姬瑪哈陵入口處有好些猴子「猴」視眈眈,心想我又沒拿食物走在路上,還是牠們覺得我這台灣半熟女肉分外可口?

爾後被同行的Alu提醒,這些猴群猛盯著我手上提著大大M(麥當勞)紙袋,莫非印度猴子已聰明到從紙袋辨識這是好吃速食點心?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說書人】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 - Barbara Demick (2012)


正逢金日成百歲冥誕,北韓最近熙熙攘攘的,一會是失敗的火箭,一會是威嚇的核彈,搞的一場比重慶大戲還有看頭的人民大會堂閱兵,齊頭的步伐和最新型的導彈排場,全球都在觀看,這一場場可笑又可悲的劇碼。

這一系列的新聞報導中,吸引我的不是新領導人這個年輕小夥子挺著肥肚搖頭晃腦的念稿,更不是那些炫耀武力強大的畫面,或是兩尊如101般有看頭的大銅像,當攝影鏡頭拉到遠方,我看見這閱兵廣場的後頭有著闢美香港大樓的天際線,一棟棟新穎藍色的建築平地起,在廣場的遠端突兀出現,這絕非海市蜃樓,平壤的現代化與時俱進?

但這只不過是另一個精心設計的騙局。

在資本主義的襲捲下,北韓這個共產的國家可說是稀有動物,東西德合併、古巴和中國也不得不向錢看齊,居然能有個喬治歐威爾1984的國度存活在21世紀中,拒網際網路於千里之外,沒有全球化品牌的進駐,家家戶戶必有雙金照(金日成、金正日,或許過不久也有金正恩),社會階級有如銅牆鐵壁不可撼動,路不拾遺(因為窮到沒東西可遺落),夜不閉戶(家裡也無甚可偷),飢荒的嚴重程度絕非如我們想像的簡單。在北韓一手遮天下,這場大饑荒仍是蔓延著,對照著南韓歌舞昇平不夜城的景況,北韓的慘澹無光真令人唏噓。

本書的封面設計大有文章,很欣賞如此用心的書封。


我們真幸福!在一個毫無自由與人權可言的國度裡,他們的統治者是這麼告訴子民的。在北韓,領導者的威嚴與崇拜,是建立在洗腦式的教育體制和媒體宣傳,日以繼夜的放送者領導的偉大、領導的神蹟、領導的英明,即使餐餐無著落,飢不擇食,啃著玉米梗和樹皮,作了工入了黨當個好良民,也要惦念著領導─我們的父親,是多愛我們。(這不禁讓我想起近來的「現在不苦,以後更苦」的荒唐言論)

在這樣的一個高壓統治毫無希望的城市裡,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小人物在毫無道理可言的體制下掙扎著,或許家道中落淪為需偷拐搶騙的的流浪燕子,或許在月黑風高的夜晚涉水行險的投奔自由,而或許,在每個人的夢鄉中殘留著更多的理智,咒罵那平日無法說出口的怨言,從這些「脫北者」(脫離北韓之人)的故事裡,反射的是我們的自由與幸福,「我們真幸福」,不僅是對北韓人的反諷,更多的是生活在這自由與民主國度裡,予我們的反思。

錯誤的政策不可怕,可怕的是持續的執行這錯誤的政策。我們僅能在北韓允許的放送下看到平壤「示範都市」一隅,全世界都能理解這欲蓋彌彰的真相,而唯有北韓領導階級仍自欺欺人,掩耳盜鈴,繼續經營著這21世紀碩果僅存的共產大業。




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印度首行】我的印度Local團體一日遊(2)


雖說我不按牌理出牌的行徑總讓身邊親友頭痛不已,但這大肚男旅行社老闆才真令人招架不住。原本說好的三小時到阿格拉,隨著臀下的座墊發熱程度,肝火的熱度隨之上升,都過了午時了,我還被困在這巴士上,既來之則安之,也只能舉起相機拍拍路人、拍拍乘客解悶。


午後,到了阿格拉的紅堡,同行的Gopal說想見他許久不見姐姐Gita,正在泰姬瑪哈陵附近,我們問了問導遊遊覽車的走的路線與行程,打算脫隊自由行(真是到哪都要自由行),待到最後的泰姬瑪哈陵再和大夥兒集合。


於是,蔡姥姥大鬧印度五星級飯店的行程就這樣展開了。


在印度,坐上嘟嘟車之前一定要殺價一番,雖然我一直不太理解殺價的藝術,從一折喊起?做生意的也是辛苦人,您敢殺我都不敢付了,你情我願的,六折、七折總是說的過去,願者成交。


風塵僕僕的來到了五星級Villa門口(印度路況之糟,早已滿臉風塵),不愧對五星級這稱號,果真戒備森嚴,一群不像是預約旅客的我們,連大門邁一步都不可,馬上被拒於千里之外,都打老遠跑來了,怎能鎩羽而歸,正路不行,旁門左道可多著呢!嘟嘟車的老闆果真是老江湖,看我們不得其門而入,再問問我們要不要跳上車往後門前去。


果真,只見後門開著小縫,一個大鬍子印度伯伯要我們換上證件,在換件等待的過程中,只見其他的印度侍者都瞪大著眼往我們瞧,對上眼的,馬上給您一個熱切的微笑,殺死人不償命呀。

(photo by Alu)

但真正笑起來天下無敵的,便是這位來迎接我們的女侍了,她可真算是我在印度看到數一數二的大美人了,雖說「美」這回事就像藝術一樣,自由心證,要有個標準在也是有人用數學程式推算出人臉黃金比例身材黃金比例甚麼的(我甚至無法理解算出這比例到底是為何),但賞心悅目,看的舒服,進而流連忘返的,自然就能被劃為「美人」。咱四人成虎,看到美人怎能不把握機會,便撲上前去討個人照、討合照、討獨照,這便是所謂「流連忘返」了。



眼見四下無大人甚至無客人,Gita領著我們四人在五星級Villa左看右晃,一會游泳池畔,一會小花園,我們在這兒瘋狂的左拍右拍,嬉鬧的不亦樂乎,但這也太奇特,牆裡牆外果真是兩個世界,眼見這裡頭乾淨的像是一草一葉一花朵都像是被擦拭過的,似乎牆外到處惹塵埃的風景,果像是平行世界。


一群瘋子在草地上打滾


 Gopal和姐姐Gita的嬉戲

偷摘果子吃~~結果超酸的啦!!


貪吃如我,怎能錯過入五星級Villa廚房的好機會,一推開廚房大門,只見許多身高挺拔長相端正的廚師正在忙進忙出,真是不剛好,結束的午餐時間,伙食都端出賞給客人吃了,哪能解我口腹之慾。語言雖然不通,表情卻無法騙人的呀,大廚瞧我們一行人眼神露出飢餓的光芒,直瞪著鐵鍋猛瞧,二話不說,端出一盆剛出爐的甜點,金黃色的糕點閃著發光的蜜汁,頓時香氣四溢,貪吃鬼如我立馬見獵心喜,有如日本武士拔刀,猛然就是往金黃色的糕點掘一把,天呀~有如食神裡頭的薛家燕,味蕾在蜜汁上翻驣,質地帶點粉質,卻又被蜜糖包覆著,令人滿足的口感,讓人無法迅速判斷,就糊里糊塗滑落到腹中,但嘴裡還留著餘味,唇齒留香,拖著糖帶水,讓人意猶未盡。無奈這也是招待客人的點心,咱來者雖是客,卻非付錢入住的客,一人一口,淺嘗即止。

挺拔的廚師們


 超級可愛的大廚大叔

整個就是貪吃樣呀我(photo by zopa) 


 哀呀呀~都忘了是來這兒作國民外交的,瞧我還大言不慚說我是台灣人,歡迎來台灣玩,該不會他們心想,台灣大概是鬧飢荒,怎麼來這兒的女孩都這麼飢餓呢?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 張藝謀 (2011)


描寫南京大屠殺的故事太多,張藝謀選擇用女人來詮釋這個大時代,從灰飛煙滅毫無希望的故事中,用女人的美麗來點綴光彩。姑且不論當時的日本人有多可恨、中國軍人多驍勇賣命給一輛坦克、給一群女娃,或是突兀的美國人從禮儀師變成神父的過程,這些都無法消弭片中的鶯鶯燕燕的婀娜多姿,與清純女學生正氣凜然,那些針對於女人不同面貌的美,舉手投足都是文化,這才是張藝謀的真本事。

不論是女學生還是那些來自於秦淮河的女子們,打從片頭數呀數,就只有十二個,而片名的絕妙,就在於不得不一氣呵成,從片中的蛛絲馬跡,尋那消失的第十三釵了。



【城市人物】木刻師傅



他用刀具刻下民俗

一筆一畫

格外分重


(攝於彰化鹿港)

【城市人物】人生如戲


還記得那天的空氣濕溽

她穿著厚重的戲服在後台叼著一支煙

老練地數著銅鑼響起的次數

倏地

一個優雅的手勢將煙嘴熄滅

甩甩袖袍

粉墨登場


 (攝於彰化鹿港)

【印度首行】我的印度Local團體一日遊(1)




那天是誤打誤撞上了印度當地的旅遊團的。

當天清晨起了個大早,最早一班從新德里往泰姬瑪哈陵所在的阿格拉,是早上約五點半,天空未發白,車站早已車水馬龍,嘟嘟車和許多車子的喇叭嗚嗚響,車站門口擠滿了排隊進站的旅客,分不清哪頭才是落腳處。風揚起灰塵,伴隨著早晨的霧氣和流浪漢為取暖燃燒牛糞的煙塵,在沒有路燈的景況下,新德里車站彷彿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由於人生地不熟的,初來乍到,新朋友Gopal當著我們的嚮導,在印度雖說人人可說一口流利英文,但那濃厚的鄉音實在是無法理解從他們嘴中說出口的隻字片語,但至少我能清楚明白Gopal這個印度與藏人混血的孩子所表達的一切。

「靠你了,新朋友Gopal!」

到底只是個孩子,Gopal在車站衝進衝出,我們看著這個小不點孩子和這些印度大人交涉著,這個大人表示,他能幫我們買到車票,只要跟著他走就是了。於是,在還搞不清楚情況下,我們一行人便跟著這個印度大人走離車站大廳,恍惚中,完全無法理解買車票不在車站買,那這印度大人到底賣啥名堂?


賣名堂沒有, 旅行團倒是真的。我們被這印度大人帶到一個小店裡,旅行社的老闆挺著肥肚在辦公桌前嚷嚷著:「不可能買到車票,只有搭我們車才可以到阿格拉,1000盧比,很便宜,和火車一樣快,八點就到,要快要,不要,拉倒。」

牆上的鐘聲噹噹響,早上六點了,腦袋裡閃過,怎麼可能巴士和火車一般快,但又同時被不知哪來的刻板印象「印度火車常誤點」,台鐵不誤點就不台鐵了,況印度火車呼,坐巴士也無不可,匆匆付了帳,在旁邊早市買杯奶茶,等著我的六點半阿格拉巴士行啦。


怎知,半夢半醒左搖右晃,到了阿格拉已經是下午一點了!!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城市人物】法式招呼法

frenchman's special greeting

法國人的特殊打招呼方式

還只給我不到一秒鐘的時間考驗我抓特寫的能力

奔過來就是一個大鬼臉

我欣賞!!



 (攝於印度Dharamsala)

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