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城市人物】自然與人文的建築魔法師─郭英釗


(圖片來源:九典建築事務所提供)

隱身在住宅大樓裡的九典建築事務所,以深褐色的木頭裝修辦公室空間,無論是玄關拉門、辦公桌椅、書架牆等,質樸的木製家具讓空間呈現穩重平靜之感,任意錯落其中的綠色植栽平衡深色建材的冷峻,正如同「會呼吸」的北投圖書館,著重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建築設計,正是事務所創辦人之一─郭英釗的一貫風格。

出身於臺南的郭英釗,是目前國內設計「綠建築」的資深建築師。「綠建築」即是指「消耗最少地球能源及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具有生態、節能,健康特性與減廢的建築物」,簡而言之,即是著重「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生活空間設計,強調建築體與地球環境共生共榮的環境設計觀,也是一種追求永續發展的建築設計理念。從郭英釗許多建築作品可見,以不破壞原生地貌從事建築設計,從北投圖書館、花博新生三館、那瑪夏民權國小圖書館等,這些順應環境而生的建築空間,每一方寸裡都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

郭英釗童年生活在具有濃厚歷史風情的府城,在大樹下乘涼和古剎中遊戲的種種回憶,這些與自然和人文接觸的浮光掠影,成為他現在建築設計的靈感來源。郭英釗說,臺南的大樹是具有靈魂的有機體,在無形之中與建築體相互對話,進而影響整體空間感,相較於都會區具功能性的行道樹,其本質是不同的。以北投圖書館為例,環繞在建築體的所有老樹都是原生植栽,並非建造時移植而來的,而為了讓圖書館的讀者同時能感受到室內書香氣息與屋外綠樹林蔭的沁涼,底矮的書櫃與大面落地窗的建築設計,不僅延伸了整體視覺空間感,更開闊了心靈視野,從每一個設計細節裡,都能感受到郭英釗對於樹木、自然的用心與尊敬。

「建築本身不是主體,環境才是重要的表現目的」郭英釗表示,每一個建築基地都有自己想成為的模樣,他只是順著基地客觀的條件設計出每一座「綠建築」。正如北投圖書館,改建前已經具備了許多很好的天然環境,再將所有更新的環保建築知識與工法運用其中,例如人造林場的建材、屋頂的太陽能光板與植栽、340噸的蓄水槽等,使整體空間達到隔熱、通風、採光、節能等環保效益,更讓圖書館打破過去的冷硬藏書殿堂的刻板印象,轉變成一個可以觀光、休憩、研讀等綜合型空間。

郭英釗說,一個成功的建築師需要有一顆好奇心與求知欲,廣泛閱讀涉獵新知,並虛心接受指教。「因為你從來都不知道這些知識何時派上用場,我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一個建築設計師是無法獨力打造「綠建築」,需要有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團隊,了解溫度、風、植物、土壤、木頭等各式領域的專家作為顧問,而建築師在這團隊中扮演一個整合的角色,領導團隊前往正確的方向。「我只是一個領頭羊,其他的工作夥伴才是打造幸福環境的最大功臣」,郭英釗謙虛的說,每一個建案的完成都必須仰賴許多人的努力,合理運用每一項知識讓建築更符合「綠」的高標準,而隨著每一次專案的進行,對於建築、環保、自然等知識的累積,都成為他下一次完美作品的設計能量。

建築,不僅只是個起居生活的場所,它所代表的,更有寓教於潛移默化中。郭英釗每一座建築作品都體現出他對這片土地濃厚的感情,以及對環境保育深刻的實現,期盼著流連於此的人,也能開始感受空間所要訴說的聲音,以及創作人的用心理念。



同步刊載於《設計密碼》一書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城市人物】以文化深度探索建築靈魂─李祖原



在清一色以西方美學為主流的建築體系中,成功地將中國符號,如斗拱、馬背、寶塔、元寶、龍等納入現代建築設計之中,創造出獨樹一格且形象鮮明的建築作品,此一無人出其右的「後現代建築大師」,即是臺灣地標「台北101」的建築推手─李祖原。

李祖原建築師,出生於廣東,曾就讀於成功大學建築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建築所,畢業後曾至貝聿銘建築事務所等擔任建築師。致力於傳承中華文化新建築的李祖原,1978年回台創立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在最貼近中華文化根源的台灣,開始實現「東方美學建築」的大夢。

建築,是體現都市特色的一部分。李祖原認為,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一昧的追求西方「數大便是美」的標準,讓現代人逐漸失了「根」、忘了「本」,每一座城市都應有它特有的文化與個性,而非複製歐美大城的成功經驗,失去了自身的城市特色。因此李祖原由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反思,區別出邏輯理性的西方拼音文化,從中國整體思考的象形文化,萃煉出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建築新路線。

李祖原的中國風建築設計歷程也如同演化過程,經歷了不同的三階段。首先,是「套」,意指直接將中國風格的元素單一套用在建築本體中;其次,是「融合」,取元素代表的意象而非流於形式的置入;最後,則是「創新」,意即將元素抽離之後放在新的組合之上,從傳統的角度去創造新的概念,象徵延續與繼承的精神。李祖原表示,中國傳統建築特別講究「風水」,即是在不同的位階與次序中尋求和諧,每一方寸中都將自成一宇宙,追求人與空間順性而為的設計,由建築空間自行表達自己民族文化的母語,進而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靈魂與精神。

以最具知名的「台北101」為例,將「中國塔」的意念融入設計裡,大樓主體外型切隔為八個結構體,每個結構涵括八層樓,取其「發」字諧音,象徵此一商辦大樓欣欣向榮、節節高升的願景。而為了避免中國寶塔建築設計越往高處則縮小其樓面的設計,台北101大樓呈向上張展,使高樓面積不減反增,向外張開的角度與稜角設計的建築邊緣,更可達到減強風、減反光的效果,而斜張的玻璃反射,則可同時看見天與地的超級視角(super view),象徵「天地共和」的意象。這些設計內涵,在在都是將中國傳統建築哲理運用於其中,隨處可見五千年中國人文生活的小智慧。

理想,為成功之基石

對於李祖原而言,成功的定義不在於那些能被量化的指標,而是他心中堅持的理想與願景。他渴望能通盤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所以求知於牟宗三學習中國哲學,求知唯覺和尚學期禪宗,「從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差異,讓我渴望學習」,李祖原說,做任何事都要有崇高的理想與目標,只要方向明確,一點一滴都對成就有所影響。

無論是總統府對面的張榮發基金會大樓、台灣最醒目的地標台北101,或是座落在台北車站後的台北轉運站,走在台北的街頭,不禁意的左轉或右彎,總能看見李祖原的建築設計矗立其中,在新與舊的建築體之間,為台北這座城市塑造了新風貌。李祖原說,每一件作品的客觀條件不同,對於理想體現的方式也隨之而異,但總環繞在原則之上,演繹台北深層文化內涵。

擅長將商業作品轉型為文化議題的李祖原,將民族的情感、文化的個性展現在每一次的建築設計裡。建築,它可能僅是一個普通的日常生活空間,但李祖原卻將建築提升至藝術的層次,「理想越高,格局越廣,眼界越寬,成就越大」李祖原笑談之間,展露出心中對台北、對台灣最深層的夢想。


同步刊載於《設計密碼》一書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