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翻拍自《遠颺築夢─在歐非兩洲二十位開疆闢土的客家傳奇人物》
「即使離家這麼遠,我們仍是時常關心著故鄉的大小事,看著這些用最熟悉的文字撰寫的報導,彷彿離家又近了些」,模里西斯中華日報現任發行人,同時也是現任的中華中學校友會(簡稱中中校友會)會長、僑務委員會委員的侯明明女士,持著對中華文化的熱愛與使命,自西元2002年起,一肩扛下由父親創辦的報社,任重而道遠。
文化潮湧 海外匯流
文化潮湧 海外匯流
位在印度洋上、距離非洲大陸220公里遠的模里西斯,在西元1951獨立之前,曾為法國與英國的殖民地。長達250年的殖民歷史,為這座島國匯集了多國民族,包括華人、英國人、法國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等,多元開放的島國特性讓模里西斯的城鎮風貌,讓來自不同國度的文化在此找出一個融合彼此的平衡點。而多數的華人則是集中在首都路易士港,市內隨處可見高掛華文商號招牌的商店,和黃皮膚黑頭髮的亞洲人,西元1931年初,在路易士港打拼的客家人更成立了模里西斯第一所以華文教學的學校─中華中學暨附設小學,並以客家話為主要授課語言,讓客家語成為模里西斯區的華人區最普遍使用的語言之一。
模里西斯是非洲區最多客家人,也是最重視與保留中華文化傳統習俗的非洲國家,現今政府為協助推廣中華文化,特地在較多華人就讀的公立中、小學開設中文課程,而模里西斯國家廣播電臺,更是每日播送客語、粵語節目,甚至在中央政府部會設置中,留下一華人保障名額。模里西斯政府對華人教育、參政、福利等舉措,讓中華文化的傳承,意外地在離中國千里遠的非洲島國,開花綻放。
然而,即使有模里西斯政府的協助,對於生長於此的華人第二代、第三代的年輕學子們,因成長背景與環境和中華文化較無直接的情感連結,加上日常生活所接觸的多為西式文化的影響,讓華文學校日漸凋零,甚至相繼關閉。目前擔任中中校友會會長的侯女士有感於此,於西元1989年成立附屬青年會,自聘教師教授中文課,讓從小生長在模里西斯的年輕人,能有機會歸本溯源,了解自身淵遠流長的母國文化,而不定時的聚會與活動,更是希望透過常相交流往來的模式,凝聚模里西斯客家人向心力,客家精神中互助、互信、互賴的特色,藉由侯明明努力不懈的經營,拉近了這些飄零在海外客家人的心。
新世紀的海上思路
新世紀的海上思路
文化,是對個體或群體存在方式的描述,這些共有的記憶、相似的習慣,透過文字與圖像的紀錄,讓這些積累的生活經驗,成為一個共同的線索,一種凝聚的力量,一個自我感知的方式。在文化代代傳承的過程中,文字與圖像總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報紙的發明,更是讓這些擁有共同文化脈絡的群體,有了宣達訊息、知識的管道。懷有傳承中華文化使命感的侯明明,在中華日報危及存亡之時,勇敢地扛下這個沉重卻又意義重大的任務。
中國發明了印刷術,然而卻是西方國家引領著印刷術的演進,當代出版物的體制都是建立在西方的基礎上,包括印刷機器與出版術語等,當西式報紙全面走向電腦化、自動化的年代,模里西斯華人圈仍是以老舊的鉛字印刷術印製著每日的報紙,讓這個古老又落後的印刷技術,以一個矛盾的角色存活在21世紀。
民國91年時,正值電腦開始普及化的年代,也是中華日報最艱困的時期。鉛字印刷的特色是必須以人力一個一個撿字排版拼湊文章,不但耗費時間長,出錯不易修正,加上鉛字成本高,對於每日出刊的中華日報實為一大負擔。
「中華日報在當時出刊已虞60年載,這些長期培養的人工都已習慣了舊有的印刷技術,但中華日報老舊的印刷方式已不敷時代所需,加上來自於當地西式報紙的競爭壓力,為了繼續存活,必須徹底改變習慣,改變過去的思考模式,甚至必須大刀闊斧系統性的改變報社根本的營運方式,changing or dying,我必須讓中華日報浴火重生。」侯明明憶起當年那段在中華日報辛苦的時光,仍是自信而大膽地肯定當時的決定。
「那是一個最美好的歲月,也是一個最刻苦的歲月。從鉛字印刷改制為電腦印刷的青黃不接時期,除了必須全面添換最新的印刷機器之外,也需要遣派年輕員工回臺灣學習電腦打字、自動化知識。臺灣的科技一向走在世界的領先位置,這些健全的科技知識、體制、設備等,都是模里西斯不可及之處。學習,和高手請益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這也是為何當年不敷成本地將員工送來臺灣取經的原因。」
非洲大陸的文化復興
非洲大陸的文化復興
然而,改革不是一蹴可幾的,尤其是報社體制的更迭上,新技術所需的人力與技術並非一次到位,新舊機器與人力並存的情況下,讓不以營利為目的的中華日報在那段改革期間所需的費用與成本驟然升高。「日報仍是要每日出刊的,但是派送至臺灣培訓的員工尚未學成歸國,因此仍是要以昂貴的鉛字印刷繼續報社的營運。而等到電腦印刷技術所需要的人力與機器完全就位後,在重視人民福利的模里西斯,遣散資深員工也需要一筆為數不小的費用。」至此,侯明明以自己在模里西斯與僑界的聲望和人脈,四處籌措資金,同時也給自己五年的期限,誓願扶起這份承擔著正統中華文化的報紙。
中華日報每日的呈現的資訊,大多以臺灣的新聞為主,或是搜集一些感人的軟性小品,讓旅居在模里西斯的華人,能夠第一手了解到臺灣最新最快的消息,即時感受臺灣脈動。在充斥著英、法文報紙的模里西斯,仍有許多早期開荒拓土的先民們不懂外語與電腦,唯有華文刊物讓他們得以攫取新知與了解時事,因此,中華日報便是她們第一的選擇。
「辦報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收到讀者回函,有次因雨勢太大,當日無法如期發送日報,隔天便有讀者來電詢問關切,希望仍能每日收到報紙。還有一次特別的經驗,曾在英國友人住處看見我們的剪報,那是一篇講述快樂準則的勵志類文章,在異地不經意地發現,有這麼一群人將我們的刊物如獲至寶地收藏著,這真是讓我們深獲感動。中華日報的報紙張數也許不多,無法像臺灣的報紙總是厚厚的一疊,但每份文稿都是我們精心安排、選用,而令人備感成就感的是,我們的讀者都會一字不漏地閱讀完畢,甚至反覆琢磨賞閱」。
「年老心未老,人窮行莫窮」,對於侯明明來說,中華文化是她的精神內涵,客家文化更是她的靈魂底蘊,這些根深柢固分不開的因緣際會,讓她的理想與夢想,持續地實現在她扮演的每個角色裡。
同步刊載於《遠颺築夢─在歐非兩洲二十位開疆闢土的客家傳奇人物》一書